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2 .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这一变化说明了
A.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B.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
C.选拔官吏更加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D.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在回答太子刘爽“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的建言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统治集团内部统治政策存在分歧B.儒学思想尚未成为政治主流思想
C.汉代新儒学具有装容并包的特点D.施政思想由统治者主观意志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先秦时期的“礼”还含情脉脉,而秦汉以后的礼则大量吸收法家精神,成为表达独尊官府的专制统治意志,亦即变异蜕化成了所谓的“礼教”“名教”。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礼法合一、伦理之上B.以礼制刑、法理融合
C.儒学变异、淡化教化D.礼法结合、服务政治
6 .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D.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宗室、外威、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钱穆所说的“渐变为士人政府”
A.促使武将退出封建政府B.导致外威专权现象日渐严重
C.得益于主流思想的转变D.形成士人决定国家政治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宣帝注重礼法并用,德刑兼备治国理念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宣帝背离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宣帝时期政治需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儒家经典著作《孝经》(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之一)前六章的内容是: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这说明《孝经》
A.将孝道与忠君联系起来B.有利于维护社会伦理和秩序
C.重塑了周礼的等级序列D.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  )
班固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
司马贞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司马光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以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A.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B.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
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