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认为,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经济开发B.南方整体实力占优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024-02-0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萧齐时期,国家除通过正常征收租调的方式从淮南农户那里征收纺织品以外,还以“和市”的方式向豫州(今安徽寿县)、南兖州(今江苏扬州市)、司州 (今河南信阳市)农民收购丝、绵、纹、绢、布等纺织品。这说明当时(     
A.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B.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恢复发展D.南方比北方更为强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在与臣下讨论是否南下灭东晋时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这体现出(     
A.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增强B.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
C.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已展现端倪D.苻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4 . 西晋末年,五胡内迁,典午南渡,“戎墟”的典故被广泛提及,时人以“戎墟”指涉被“夷狄”等北方政权所据有的中原故土。随着北方政治格局的变动,“戎墟”已俨然成为拓跋皇室对周边割据政权的指斥。这表明(     
A.西晋末年南北对峙明显B.北魏统治者有正统观念
C.北齐学习汉族典章制度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5 . 学者刘涛先生将北魏“洛阳时期”的新体楷书称为“洛阳体”, 并提到:“洛阳体的出现表明北魏楷书受到南朝新书风的影响……实际上北魏后期书法已经与南朝接轨”。据此可知 (     
A.北魏书法体现了汉化特征B.民族交融促进文学的发展
C.北魏政府注重艺术的交融D.北魏风俗呈现了胡汉同化
2024-01-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水患灾害严重B.少数民族政权医疗水平落后
C.百姓漠视疫情D.战乱频仍以及人口大量迁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华夏居于中原,是天下的主导,夷狄处于边缘,为华夏的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A.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8 . 魏晋时期,清贵文翰之职为清职,多由士族出任;事务冗繁之职为浊职,多由寒人任之。刘裕也正是借助寒人集团的鼎力协助,得以重建皇权政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的态势B.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D.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调整
9 . 随着军事进展和空间扩张,在政治隔绝数十年之后,东晋士人重新目睹或获闻巴蜀、关中、洛阳及黄河下游地区等华夏旧土的现状,这激发了东晋士人重新“发现”故国风土的意识。这种意识(     
A.得益于世家大族的倡导B.体现了南方政治文化的优势
C.加速了东晋统一的进程D.有利于提升东晋政治凝聚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窟形应是云冈创造的新模式,表达了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居室——穹庐中。随后,云冈石窟的窟形经历了从“穹庐”到“殿堂”(如下图示意)的转变。主导其变更的是(     
A.佛教中国化的完成B.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北方民居长期演变D.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