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A.构建和谐社会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D.追求天下大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魏迁都后仍保留了饮用酪酒(以马乳制成)的饮食习惯,在洛阳周边畜养了数量庞大的牝马,就近生产马乳,每天消耗大量谷物。朝廷曾因旱灾禁畜牝马,但不久后,复“通牝马之禁”。这反映了(       )
A.北魏贵族盛行享乐之风B.文化惯性影响政府决策
C.保守势力固守族群文化D.社会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023-06-21更新 | 6458次组卷 | 4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5 . 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2023-05-29更新 | 792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人大附中深圳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晋及宋、齐、梁、陈各朝先后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的地名设置了一批州、郡和县,后世称为侨州、侨郡、侨县,用来安置北方流民。北魏时期,拓跋政权也在南北交争地带设置新郡县或侨州、侨郡。据此可知,当时设置侨州、郡县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民族交融B.争夺农业人口C.扩展统治区域D.维护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     
A.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战争的频繁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庄园经济的膨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衣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

——[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材料二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唐]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

——[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
9 . 最初,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在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室壁画中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下图),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图:嘉峪关新城魏晋时期汉人墓葬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
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生活
C.各地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2023-03-27更新 | 25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     
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B.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
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023-03-18更新 | 252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