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3-24高一上·江西南昌·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19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江苏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孝文帝本人对经学颇有研究;因此在写作诏令文时多引用《诗》等经典,常以周王朝比较北魏王朝:对于官吏,又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逐步成为主流思想B.官员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C.儒家文化影响国家治理D.统治者复古改制的理想
2024-03-02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测试(零模)历史试题
2023·广东梅州·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484—539)最初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股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这一变化表明(     
A.北魏政权更选频繁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
2023-10-15更新 | 498次组卷 | 18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     
A.南人无视北方习俗B.魏晋玄学由盛转衰
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D.北朝深受儒学熏陶
2023-03-31更新 | 825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一孝文帝只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而忘掉了自己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它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宏观而言,无论怎样肯定都不为过。但对于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前途命运而言,则怎样贬斥之也合情合理。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观点二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分别归纳两则材料的作者对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追求与汉化吻合”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在进行评价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7 .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22-04-13更新 | 25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从原先的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到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
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2022-03-25更新 | 2234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10 . 闯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派
孝文帝元宏
元澄等宗室王
李冲等汉族高门人物

清醒认识到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距,认为这是导致政权不稳的重要因素,主张迁都。


保守派
太子元恂
穆泰、陆叡等北魏元老重臣

认为一旦迁都,鲜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势必改变,失去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反而不利于鲜卑贵族的统治。

中间派
高闾、李同等鲜卑贵族中的开明知识分子

对落后的塞上与苦寒的平城并不十分留恋,不反对迁都。但认为迁都后朝廷的典章制度可以学习汉族,而鲜卑族服装、语言等风俗习惯应保留下来。

——摘编自崔明德、佟宝锁《“怀土”与“变俗”: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1)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北魏迁都问题大讨论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