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推行的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士族官僚支持下的西晋王朝建立后,民屯制度正式废除。之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西晋平吴以后,晋武帝开始推行占田制。规定,凡是立户丁男,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70亩,女子30亩。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如果以占田之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之下农民相比,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之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制对官僚士族占有土地、人口也有一定限制作用。《晋书食货志》中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田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景象。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影响。
2021-05-20更新 | 51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上台以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鲜卑拓跋部依据旧有习惯法原只“置四部大人坐王庭决辞讼”,直到太和中期,孝文帝诏群臣议定官制,中央设有廷尉、御史中尉、五局司直、廷尉正监评等官职, 地方由州牧、刺史、太守等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延兴四年(474)孝文帝下令凡“狱有大疑,乃平议焉”,“事无大小,皆令据律正不得疑奏。”又诏曰:“自今以后,非谋反、大逆、干纪、外奔、罪止其身而已。”太和三年(479)“令中书令高间集中秘官,制定法律”,对违反礼教的做法,都要以违法行为来处置。在实行均田令的同时, 孝文帝于太和十年(486)、十一年(487) 连续下诏:“凡轻系之囚,宜速决之,无令薄罪久留狱扦。”以此解脱一些无罪或轻罪被囚的犯人, 增加劳动人手,恢复农业生产。北魏律定本,成为了北周与北齐的法律制度源头。

——摘编自邓奕琦《北朝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法制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初年,地方官吏多为武人,又没有俸禄,劫掠、贪赃之风盛行,流民聚众反抗频频。孝文帝时,官员考课制度确立。依《尚书》确定“三载一考”原则;将前代笼统的“仰列殿最”细化为三等七品,政绩优劣皎然有别;“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者守其本任”。外考令明文规定:“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治状”主要包括劝课农桑、流民归附、开建学校等多方面政绩。五品以下中央官员的考课由尚书负责,五品以上的则由孝文帝“亲与公卿论其善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官员考课制度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南北朝时期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太和年间多次诏集群臣,议定律令,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对“议礼律令,润饰辞旨”,常亲自执笔,刊定轻重。其一生二次对《北魏律》进行修订,第一次修律,始于太和三年(479年),主要是修改旧文,使从轻典。太和十五年(491年)他又主持了第二次修律,诏公卿大臣“议改律令”,于次年“班新律令”,对前律作较大修改,如把死刑的条目:大辟由原来四百九十条,改为二百三十例,减少了五分之二。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太和十一年(487年)从律令中删去残酷的诛连法——门房之诛。对族刑的施用范围也作了明确的限制,以减少族刑的使用。新律颁布后,五族、三族之诛在北魏从此绝迹。孝文帝改订的《北魏律》,上采汉魏晋法制之传统,下启隋唐律令之先声,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2021-04-16更新 | 213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拓跋鲜卑刚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母权余威强盛,而母权强盛的社会现实成为北魏前期统治者在宗庙祭祀中重视女性祖先的重要原因。北魏前期的祭祀还表现出自然崇拜特点。统治者通过大肆祭祀自然神祇增强统治阶层内部凝聚力,获得北魏征服区域民众对北魏政权的心理认同感。伴随着孝文帝祭祀的仪式性表演,华夏圣君日益成为北魏政权的政治祖先,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成功论证了孝文帝及其所代表的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孝文帝还通过大力祭祀儒家先贤为北魏社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秩序,成功实现了北魏统治下的各个阶层的有效控制。

——摘编自刘凤雪、赵昆生《北魏祭祀制度研究》


(1)据材料指出孝文帝时期的祭祀对象与北魏前期统治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孝文帝改变祭祀对象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祭祀制度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统治中期,北方豪族“就耕良田,广为产业”,“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在均田制颁布的同一年,北魏宣布实行三长制。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北魏政府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担任,其核心工作是“定户籍”。此外,其工作还包括养食孤弱者、组织公共设施建设、基层治安和移风易俗等工作。北魏“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三长制代替了过去的宗主督护制,其施行后的户数比北魏前期增加了一倍,“于是海内安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三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三长制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积极扶植以“四姓”为核心的汉族士族,并确定了若干鲜卑权贵的崇高门第。不过北方士族门阀的形成,是以当朝官爵为准的;尽管北朝也有士族门阀现象,但却不存在门阀与皇权“共天下”的情况。十六国、北朝的军功阶层,重振皇权的能量比南朝更大,官僚政治展现出比南朝更大的政治活力。南朝的考课往往徒具其文,但北魏却“官罔高卑、人无贵贱”统统考课。孝文帝颁布了一系列考课的法规,经常亲临朝堂考察黜陟。北魏孝文帝时察举进入盛期,“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北魏孝文帝对官阶制度加以改革,从而形成流内流外制度,这个改革还曾反馈到南朝。北朝的爵制乃“是隋唐之制的母体,南朝爵制只能算作远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制度改革的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朝政权最终能够完成全国统一的有利条件。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前期,以女性血缘祖先和自然神祇为主要祭祀对象,保留较多鲜卑旧俗。孝文帝将尧舜禹等华夏先祖及汉、魏帝陵纳入北魏祭祀,将道武帝确立的五庙制改为七庙制,不断完善宗庙祭祀,确立起北魏宗庙祭祀体系;大力祭祀华夏圣君、比干、孔子,以“孝”为核心的价值观成为孝文帝社会教化的思想武器;通过频繁仪式性祭祀活动,将华夏先祖移植到北魏政治土壤中,与拓跋血缘祖先互为表里,完成了北魏政权正统地位论证。孝文帝以拓跋氏宗子和华夏正统接班人双重身份进行祭祀,昭示其正统嫡传的合法性,成功确立了以拓跋氏君权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祭祀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祭祀改革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祭祀改革的影响。
2021-05-11更新 | 19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