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中期,私家佃农纷纷脱离世族庄田,世族地主要追回逃亡人口,势必将抢夺国家税户。这是与孝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力量和对基层的控制相冲突的。李冲提出的三长制得到北魏中央高层赞赏。三长制是参照我国古代的乡、里组织制定的。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取乡人强谨者充当。三年没有过失,可以升迁录用。三长制与新租调力役制结合使北魏政府改变了过去乱征乱要的状况。同时,北魏政府还检括出了强宗豪族大量的“苞荫之户”,国家控制的税户因而增加。三长制的建立,健全了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机构,它既使均田制的推行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又使北魏政府增加赋役来源如愿以偿,这对北魏政权的巩固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北魏以后,直至隋唐中叶,各代虽有变化损益,但都基本沿袭了北魏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基本形式。

——摘编自青林《陇西李冲与魏孝文帝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推行三长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三长制推行的效果。
2023-02-10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屯田垦荒。北魏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北方重归统一。拓跋焘死后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北魏明堂(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教化之所)始建于太和改制期间,孝文帝曾在此会见群臣、祭祀祖先。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礼,为祖母守孝三年。之后,孝文帝为孔子修建庙宇,并亲题文圣尼父。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一改早期鲜卑婚俗,带头和汉族高门通婚。拓跋皇室一律学汉语、说汉话。迁都后第二年,孝文帝率领群臣到鲁城(曲阜)祭拜孔子。他还颁布法令,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令其死后安葬洛阳。孝文帝还亲自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为自己选了墓地。

——摘编自卜宪群等撰《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背景和实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对北魏的影响。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4 . 材料   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成为诸政权的拉锯地带,“号为荒土”。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并开始了对南朝的连年征讨,其间穿插有革服饰、正音声、改姓氏、大定姓族等汉化改革。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礼盛周宣《斯干》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重新成为北方商贸中心,繁荣的“大市”集聚了一批财资巨万的富商大贾。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是北魏速亡的原因。

——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认为“迁洛造成北魏速亡”的原因。
2022-12-29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北魏的国势如日中天,北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定,并且已得到汉族官僚世族和士人的认同,并没有面临其他民族或势力的挑战,更没有到不改革就得覆灭的地步。孝文帝当然受到了嫡祖母冯太后的影响,而且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后他才亲政,此前一些重大措施,如制定新律、官员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和年长制等都是在冯太后执政时完成的,但决定性的汉化政策还是由他制定并成功推行的。孝文帝迁都、汉化的直接结果,是百余万包括鲜卑和北方各族在内的移民迁入洛阳和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几乎整个亚洲的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孝文帝或许会被当作千古罪人——由于他的改革,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语言、鲜卑文化以至拓跋氏家族很快消亡了。

——摘编自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坚持汉化改革的原因。
(2)你认为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应坚持什么原则?并依据这一原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3-10-1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选科调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实行爵位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新的诸王爵位封授制度。孝文帝规定道武帝直系子孙才可以拥有王爵,对宗室王、异姓王采取降爵措施。为适应爵位改革后的形势变化,还对保留的诸王进行了改封。并且,实行虚封爵与开国爵等级一体化以及爵品与官品合一的措施,在制度上确立了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孝文帝将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且并行发展,这就造成王爵的等级在制度规定上不是很明确。为确定封授诸王食邑的标准,制定了亲疏世减法。在诸王的封地设置内史和王官进行管理。因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由于诸王爵位封授制度的制定,使诸王成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高特权的阶层。

——-摘编自张鹤泉侯瑞《北魏孝文帝改革诸王爵位封授制度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的影响。
2022-04-22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2届高三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恩格斯说:“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中国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是这样的结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北方各族人民共同斗争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从十六国割据开始,移居内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和汉族人民,在反剥削压迫的共同斗争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北魏进入中原,带来一批新部落,开始了新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到北周统一北方,久居内地的少数民族,在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上和汉人已无多大差别,而周边上未融的民族,与汉族的差异也在缩小,加强了互相之间联系和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吕克勤、徐耀耀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恩格斯言论的正确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2023-10-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发,农业歉收,饥荒威胁百姓生命。为维护政局稳定,孝文帝在沿袭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赈粥、赈赐孝悌力田、借贷、开放皇家山川苑囿、放免宫女等方式救济灾民。受儒学影响,孝文帝推行开仓赈济、减免租赋、仓储备荒措施,还下罪己诏、祈雨消灾、清理冤狱等。孝文帝设定地方性保险经费,该经费占国家财政总经费的一成之强,是从中央经费分离出来存放于地方,用于预防灾害、控制谷物价格。北魏时期,中央派遣前往灾区视察情况的使臣往往是临时指派,救灾事宜全部由地方长官亲自负责。遇到灾害,一些体察民情的官吏会把个人财产用来救济灾民。

——摘编自宋霖《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作用。
2022-04-11更新 | 175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