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道路交通图

   

唐朝道路交通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代相比唐代交通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023-08-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海安市实验中学、句容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唐中期,刺史崔玄亮以款州居民“居山险而输税米者,担负跋涉,勤苦不支”而“许其计斛纳缗(钱)”。唐武宗时,唐政府规定“两川(四川西南)税租,尽纳见(现)钱”。由此可知,唐朝(     
A.折纳现钱逐渐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B.税收征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C.折纳现钱利于缓解政府的财政危机D.税收繁琐且加重了人民负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区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6.5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公斤)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若除去高产杂粮种植的因素,明清粮食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023-07-3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唐代通过手工业管理机构一少府监下设的诸互市来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诸互市的出现(       
A.说明唐朝鼓励商品贸易的发展B.保证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C.适应唐代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D.导致外商的利益难以保证
6 . 唐代安史之乱造成关辅地区(京城附近地区)的严重破坏。“贞元二年(786年)……田多荒茀,(唐德宗)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不给。”给事中袁高上书“今田不及五十亩即是穷人,请两户共给一牛”,唐德宗“从之”。材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A.政府对农业的重视B.决策程序对皇权的规范
C.关辅地区的阶层分化D.耕牛政策对政局的影响
7 .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陈寅恪创造性地实现了“文史互证”,开辟了新的治学途径。如表中唐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诗句历史现象
A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商品经济繁荣
B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民族大融合
C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赋税征收货币化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人身控制减弱
A.AB.BC.CD.D
8 . 唐朝宫廷乐舞“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就有《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五部。在唐朝最流行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和柘枝舞。它们深受统治阶层和大众的喜爱,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这表明(       
A.唐朝乐舞主要来自西域各国B.西域乐舞在民间广泛传播
C.统治者的喜好影响乐舞发展D.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
9 . 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10 . 大一统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二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三是因俗而治。

(1)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步作用。
2023-07-19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