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2022-01-20更新 | 234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河南尹田敞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款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哎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察举制的弊端B.选拔官更以品评为主
C.地方无选官权D.科举考试的选官方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汉武帝时期,朝廷明文规定,凡经承相、列侯、刺史、郡守等推举,通过考核,委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据人口的数量,按比例推举。上述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
A.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B.缩小了中央选官范围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导致了门阀士族形成
4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导致第二级现象出现的选拔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军功爵制D.世卿世禄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19-11-11更新 | 33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材的重要标准,非孝者廉者不能为官。孝与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尤其是孝更被作为天下之本,所以孝廉首先成为察举的常科。也是汉代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这表明,察举制的实施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使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尚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
A.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C.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
D.新的选官制度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官、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孝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A.察举制B.封国制C.郡县制D.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