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隋朝初年以18~59岁的男女劳动者(当时称为丁)为征税对象,隋文帝开皇三年提高至21岁为丁。隋炀帝即位后又改为男子22岁为丁。并免除妇女奴婢等赋税。由此可以推测出(       
A.隋朝前期的政策成果显著B.隋炀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C.隋朝财政收入会大幅减少D.政策变更是隋速亡的原因
2024-08-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以“分权”机制达到更好地“集权”的目的,既提高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效能,防止了国事决策的重大失误,也进而表明“集权“与“分权”在行政的具体程序上并非绝对的互不相容,这样的“分权”反而是君主“集权”专制政体得以巩固的有力保障。这样的分权机制。使行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或与君主意志不尽一致甚至相左的“臣意”。

---摘编自林怡(榕城治学记》

材料二   以才学为考试选拔标准的科举制之所以会在中国产生,是与学优则仕理论、贤能治国理论、公平考试理念三个方面的思想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的。科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儒学、教育、文学、史学、出版书法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科举是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传统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存在,科举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之一。因此,科举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奥秘的一把钥匙,科举学是传统文化领域中一门重要的专学。

---摘编自刘海峰《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并分析这一运行机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归纳隋唐时期在政治方面的特征。
2024-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系列:中国经世史》

材料二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初相比,汉武帝创立的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2024-06-03更新 | 77次组卷 | 39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A.客观上减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B.推动了雇佣关系的逐步普及和发展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2024-05-19更新 | 566次组卷 | 30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是影片《长安三万里》中诗人履历(部分)。他们的这些履历能说明唐朝(     

李白

因是商人之子无法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后通过玉真公主引荐入朝为官

高适

参加科举落第;因人推荐进入仕途;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进封渤海县侯

杜甫

参加科举,因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后通过向皇帝献赋获得了等候分配官职的资格

孟浩然

通过行卷获得科举考试的状元;安禄山攻占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A.选官方式多样B.政府对社会控制较严
C.盛世潜伏危机D.诗人与时代相互影响
2024-04-30更新 | 442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在大雁塔上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进士科始建于(       
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太宗时D.武则天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024-01-20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A.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B.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为从敦煌户籍残卷中整理出的唐朝均田户受田情况。该现象说明(     
户籍年代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69.0
武则天时期143.5102.0
玄宗时期148.7106.6
A.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B.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C.国家控制力有所加强D.租庸调制逐渐失去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