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2 . 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缴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清初(     
A.统治危机主要来自海上B.海上倭寇活动猖獗
C.沿用传统朝贡贸易体制D.海外贸易繁荣昌盛
3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和元朝的疆域图


材料二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注重民族关系的调整,清入关以后,世祖把调整满汉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顺治三年(1646年)下令开科取士,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允许满汉联姻,特别是康熙朝颁行了崇儒祭孔之令、开博学鸿词科之令、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令等。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亦十分重视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朝觐年班、联姻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加强规范。先后颁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列举秦朝和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边疆管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4-02-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万历初年,广东地方官员允许非朝贡国商人每年夏冬两季定期至广州贸易;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A.对民间贸易持宽容态度B.海禁政策日趋严格
C.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D.积极开拓跨洋航线
2024-02-04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设立内三院,贵族议事不合其意,就令内三院再加详议;康熙时设南书房,皇帝在此处理一些机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势日衰;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清初三位皇帝的做法(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B.强化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解决了吏治腐败的问题D.使政治体制渐趋多元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下面能够被认定的抉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历史记述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
A.设于雍正年间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D.因战事而设
7 .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地图,其主要内容有疆域变迁、部落氏族演变及民族形成、分布、迁移,以及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观察四幅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地图对应的朝代。
(2)选择至少两幅地图,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得出结论,持论有据,表述成文。)
2024-01-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在已归附的边疆民族聚居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前人开创的羁縻政策。羁縻府州长官由当地部族首领担任并以传统方式处理本族内部事务,其职位可以世袭,但须经朝廷册封任命,接受所在边州长官的军事征调,并向朝廷进贡。这一制度符合当时西南社会的实际状况,进而巩固唐朝的西南边陲。

——摘编自邓仕海《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研究——以剑南道为中心》等

材料二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执行国家的政令和律法,承担国家规定的赋税,建立国家正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随着制度障碍的打破,人口大规模流入垦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相互交融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改土归流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得以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实施的意义。
10 . 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