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5 道试题
多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康雍乾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清朝政府为巩固疆域采取的措施有(     
A.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B.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C.设置安西都护府以管理西域D.在边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2024-04-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2024-03-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的核心区,占据这个地区,足以控制全国。图10、图11、图12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唐末至北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核心区分布图。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成文。)
2024-02-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年间,清廷重新统一台湾后,并没有戮杀郑氏。鉴于投降官兵的顾虑,施琅上书建议朝廷就地安置,获准。面对朝廷对是否在台湾驻军的分歧,施琅等人则以实际调查为依据,提醒朝廷重视台湾的地位,这为康熙帝最终决定让清军留守台湾起了关键的作用。清廷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之后,又适时地采纳地方官员的意见,在台湾地区轻赋薄税。加上此时海禁解除,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使得妈祖信仰(我国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为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陈丽萍《施琅对妈祖信仰的推崇及其时代价值》

材料二   《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汇集了清朝皇帝围绕台湾事宜颁发的各种谕旨,从顺治朝到光绪朝总计达2400多件,涉及各个方面。满文台湾档案,主要集中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这些档案以清朝国语的形式详细记载了台湾的政务活动。其记载从康熙朝开始,清政府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从康熙统一台湾后,台湾的考生就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一直有固定的录取名额,档案中也有台湾县、凤山县考中举人的名单。还记载台湾震灾、水灾情况及清政府进行赈济的奏折。

——摘自《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时期清廷治理台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廷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你认为《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有何现实价值?
2024-02-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档册,由帝王的近侍臣工负责记录,名义上连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阅。康熙曾要求起居注官给自己保留一点私人空间。后直接将起居注衙门裁去。这表明当时(     
A.君权受到有效制约B.君主专制强化
C.君主重视治史传统D.中枢机构异化
2024-02-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决策时要求避开外朝,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据此可知,密折制(     
A.契合专制统治强化的要求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消除了君与臣之间的隔阂D.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皇帝开始任用一些出身低贱的人加以中大夫等官,形成内朝。后来,汉武帝设置大司马统领内朝官。汉武帝以后,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丞相更名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并称“三公”,三公制度逐渐建立。东汉时,一切机要政务皆由尚书台控制。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八座”之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其时有八座联名署事制度。唐朝建立后,以尚书令、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为“八座”。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八座”往往需要听取和集中省内各部门和官员的意见,召开月例会和专题会等会议。

——摘编自方本新《唐代尚书“八座”会议初探》

材料三   宋初二府所掌互不关涉,枢密院长官与宰相亦互不兼任。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民政与军政,互相牵制有贻误军国大政的弊端。为调整这种权力关系上的矛盾,常在战时以平章事兼枢密使。南宋宁宗以后,以宰相兼枢密使遂成定制,设立“平章军国重事”这一官衔。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四   清代前期,军机处设立之前,先后协助皇帝处理题本奏折的是内阁和南书房。军机处设立之后,由于地近禁廷,便于宣召,深受皇帝宠信。军机处最主要的人员可分为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乾隆朝之后,军机处奠定了其成为朝廷“行政枢纽”“行政总汇”的地位。

——摘编自郑伦班《军机处与清末中枢机构改革初探》


(1)指出材料一中“大司马”的职责,并说明汉武帝设立“大司马”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从汉武帝到宋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3)根据材料四,简述清代军机处成为朝廷“行政枢纽”“行政总汇”的史实依据。
2024-02-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统治危机逐渐显现D.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9 . 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人战败;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葡人再败;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付台湾;1685年中俄雅克萨之战,俄国人战败。这些胜利表明(       
A.明清时人反侵略态度坚决B.取胜并不需要“师夷长技”
C.战争获胜基础是康乾盛世D.中国面临西欧各国的威胁
10 . 中央政府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代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政区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三   如果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将清朝由传统王朝国家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实现了“大一统”,基本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全部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大一统”“臣民国家”,在统治体系和治边政策上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对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前中期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2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