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帝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了解下情,二是比较了解自己,三是建立在这种了解基础上改革政治的抱负”。雍正帝比较了解下情主要得益于(     
A.内阁制B.奏折制C.军机处D.议政王
2 . 如表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文明的碰撞与交融B.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C.闭关锁国的必要性D.清政府军事的落后
3 . 东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在这个地区产生的中华帝国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有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不仅影响过去,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地理志》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贡见”的记载,说明汉朝已经与日本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了。孔子认为,外交关系就是向外示范中国国内体现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相同原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国向周边辐射的儒家文明板块,对周边“蛮夷”之国的文明进程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东亚外交圈。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家间的交往多在相邻的国家间进行,打上区域交往的烙印。

——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更加成熟、稳定,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制。相互派遣使节,是双方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有时候使节团的规模庞大,少则几 十人,多则几百人,蔚为壮观。朝鲜每年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者,国王接受中国册封,使用中国的文字,奉中国正朔,成为中华传统世界藩属国的典型代表。日本向明朝派遣了使者,被永乐帝授予“日本国王之印”与准许来华的勘合贸易。勘合贸易促进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器、书籍等大量输入日本,加速了日本国内文化发展。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   中国一直是主导东亚国际秩序的国家,按照东方国家的文化模式建立了一 套国际秩序与规范,即“天朝礼制体系”。中国一脉相承的对外关系史,铸就了睦邻 友好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而不霸的民族风范。这种独特的民族风范具有 三大基本特征:“止戈为武、兼容开放、协和万邦。”

——摘编自陈奉林《古代东亚外交圈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外交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请列举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表现。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亚外交圈。
4 . 清朝初年,朝廷宣布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表面上是不许“空谈废业”,实际上是不许“集群作党”。于是乎,形成了与晚明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知识界的活跃空气被禁锢了,朝廷官员大臣的角色扮演多是“跪受笔录”,政治活动完全萎缩了。据此可知当时(     
A.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B.海禁政策空前加强
C.民族交流与融合被阻断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24-01-27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崇德元年,成立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在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成立了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理藩院的发展(     
A.体现清朝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B.彻底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隐患
C.从根本上防止西藏地区的内乱D.说明清朝不断重视西藏的管理
2024-01-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图是清疆域图(1820年),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在①②③④四地治理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B.②地:实行“改土归流”,强化管理
C.③地: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之乱D.④地:派驻办事大臣,共同治理
2024-0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初沿用前朝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题本和奏本须先交送不同的机构转呈。雍正帝时,“凡督府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皆有关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准用密折,以题本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一变化(     
A.极大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导致了地方大员权力膨胀
C.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是由水稻、小米、牛羊多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由辽河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等不同类型文化共同构成。到了春秋战国,更把这一文化拓展到黄淮江汉,形成一个共同体坚实的核心。到了秦汉时代,则以“天下格局”不断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终于奠定“中国共同体”。到了隋唐时代,新的大一统王朝吸收了南北两方面的新成分,又一次开启了具有“天下”格局的“中国共同体”。疆域更广阔、族群更复杂的蒙元时代,过去的宋、辽、金、西夏都已融汇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中,因此蒙元时代可以把《宋史》《辽史》《金史》都算入“中国史”,不分彼此,一起修撰。明王朝使得南北经济重心彻底逆转,带动了西南边远地区的开发,强化了中国核心区域的文化同一性。到了清代,台湾并入州县,西南改土归流,回部、西藏、蒙古等族群和区域重新纳入版图,使得“华夏/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疆域辽阔、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的大帝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材料中提及的重要历史时期,概括其在“中国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连贯成文)
2024-01-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如图所示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1688年,清朝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西北:1758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收复新疆。
西南:1792年,清朝设立金瓶掣签,加强对西藏事务的管理。
A.西方殖民者东来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中央集权的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亲政之初,沙俄进犯黑龙江流域。为了实施对东北的有效管理,他亲自巡访东北,康熙皇帝在抵达吉林、黑龙江时,仔细查访边陲军备,奖励农垦,然后又检阅水师,移民实边,设置佐领,又下令在东北建仓储谷,调集人马,筑城驻军,营建水师,他又在军事防务上增制器械。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统领,重新收复失地,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斩断了沙俄伸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魔爪,使东北边疆进入和平安定时期。

——摘编自白洪希《康熙皇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应对东北边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