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们对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属于顾炎武思想的是(     
A.“致良知”的理论B.提出“工商皆本”
C.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 . 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已运用数学语言并进行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宋明理学日趋僵化B.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趋势
C.个性解放得到弘扬D.封建制度已经全面走向衰落
2022-07-16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王守仁D.顾炎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6 . 黄宗羲认为,将来只有再立宰相。正名定义,把宰相来做政府领袖,不要由皇帝亲揽大权。顾炎武认为,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地方政治干不好,天下就大乱。二人讨论明代政治制度旨在
A.强调地方吏治的重要性B.反思中央集权的缺陷
C.探索当时中国政治出路D.批评君主专制的危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王守仁B.顾炎武C.黄宗羲D.王夫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顾炎武对“君”字适用对象的考证极为详尽,遍及《尚书》《礼记》《春秋传》等经典。他指出“君”在先秦两汉经典中只是一个普通的尊称。顾炎武旨在
A.重视考据传统文献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反对理学空谈义理D.研究儒家经典著作
2021-02-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由道家提出来的,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阐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圣”是指个人通过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或者说是理想的境界;“外王”是指个人把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儒家在其历史嬗变过程中……“内圣”和“外王”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的。……通过内圣外王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摘编自张立阳《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是怎样体现“内圣外王”的。
10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021-03-24更新 | 687次组卷 | 2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