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它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的“它”最可能是(     
A.明清之际儒家思想B.汉代儒家思想
C.宋明理学D.魏晋玄学
2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这些思想的出现(     
A.缘于当时社会的剧烈动荡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表明政府放松对思想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顾炎武不仅为徽商歌功颂德,将“商贾”跟“豪杰之士”和“古之君子”相提并论,他还曾亲自“下海”经商。他批判“有公而无私”之论,认为对人的自私自利之心,“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这反映出他
A.有浓厚的重商意识B.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C.反对封建等级观念D.支持百姓利己的行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智识分子(即知识分子),并非自古迄今,一成不变。但有一共同特点,厥为其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之核心。因此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其智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诸方面。其长处在精光凝聚,短处则若无横溢四射之趣。中国的智识对象与理想生活,很早便集中到人文整体之共同目标上。只有向社会全体服务,才是人生最高天职。于是形成中国智识界之上倾性而热心政治。由治国、平天下转到正心、诚意、修身,仍不是个人主义。若在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对智识,似乎自始即没有对普遍全人群而寻觅之旨趣。智识对象亦遂趋于个别化。换言之,则是个性伸展,而非群体凝合。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依据材料提炼出其中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就所提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A.个性自由B.经世致用C.农工皆本D.民主共和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制币,以权百货之轻重。钱者,币之一也。将以导利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也。……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此无他,不知钱币之本为上下通共之财,而以为一家之物也。”这表明顾炎武
A.宣扬君民平等B.主张扩大货币发行
C.提倡利国富民D.反对进行商品贸易
2021-04-20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8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021-03-24更新 | 687次组卷 | 23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B.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全盘接受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完善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含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5)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020-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