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蒋以化在《西台漫记》中写道:“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主要反映出苏州丝织行(  )
A.生产效率高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社会分工细D.丝织从业者生活的艰难
2 . 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
A.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B.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
C.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
3 . 明末清初,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满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且变誓死死守节。同时,女姓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这一现象
A.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B.体现了男女平权的发展
C.得益于女性经济的独立D.反映出自我意识的觉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雍正时有人说过:“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盘盘龙凤腾向梭,九日辛勤织一匹。”苏州道光二年一个碑文上写道:“查民间各户,将经丝交织机匠工织”。各户把经丝等原料及一些工具交给机匠织造,回收成品,机匠“计工受值”。这表明,当时中国
A.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分工细致B.已出现大量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
C.商业资本的规模比较庞大D.存在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
2020-04-13更新 | 1017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补习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顺治二年(1645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这一做法
A.导致工匠收入减少
B.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D.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
7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019-01-30更新 | 394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高山族耕田图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材料四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暑袜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与材料三相比,其生产特点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