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在漳州府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     
A.明朝历来重视对外贸易B.外贸政策影响国计民生
C.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D.海外贸易造成白银外流
2023-03-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等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当今流行的“带货”商业方式,古已有之。明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上负责运送国家钱粮的漕运工人便私自带货,夹带如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和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货物。政府屡禁不止后转为允许工人带货,以补贴漕工生计。这反映了(       )
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政府放松对人身关系控制
2023-02-2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4 . 有学者指出:“宋代社会,儒生与商贾之间,可能颇有分流,前者以内圣外王自我期许,志在经国济世,尤其理学家们不屑言利。明代中叶以后,风气颇为不同,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也会投资商业活动。”明朝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业有较大发展B.心学成为主流思想
C.科举考试形式灵活D.不再实行重农抑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一些地区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宋代,都城开封的布局不再沿袭唐代前期都城的封闭式坊市制度,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此外,北宋铜钱每年铸造额要比唐代多几倍到十几倍,这些事实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摘编自涂耀军   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这一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松江、杭州等城市,使得大批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入市场,其种类多样非前代所能比,并且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联系网,商人之间可以互通联结,他们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壮大势力,结成联盟。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由自给自足型向开放型转变,使得城镇经济更为繁荣,如苏州的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商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市场交易中,银票、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这些商业领域中的影响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的繁荣。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墟,是我国南方农村进行贸易、时聚时散的场所。如表是清代广东潮州府墟市数目增长表。这反映出,当时潮州府(     
康熙时墟市数乾隆时墟市数
潮那阳县517
揭阳县526
海澄县510
惠来县211
饶平县319
大埔县320

A.村镇商业日趋活跃B.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C.抑商政策逐渐弱化D.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小说“二拍”《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国内破产商人文若虚偶然机会跟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干多个”银钱,回国途中又拉了个宝贝,卖了五万两银子。从此成为闽中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这种“羡商”现象反映了明代(     
A.海外探险精神B.重农抑商松动C.商品经济发展D.小说文学盛行
2022-07-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乾隆时期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垦边省和内地的山头地角及河滨溪畔。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的普遍种植和推广,以致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康熙帝时任命新辅主持河务,历时六年,使黄河、淮河尽复故道,水患顿消。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重新)繁荣的起点。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这种私营贸易的增长也表明了商人在政府控制的盐务税之外正在积累和投放资本,要知道盐业是那时商人集中投资的目标。欧洲市场对中国的茶、丝和瓷器的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内贸易的商业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前中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中期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9 . 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材料反映出明朝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雇佣劳动趋于普及
C.经济结构出现转型D.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10 . 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诚信待人、遵守承诺的商业 道德。下列表述能够鲜明地反映商人讲求诚信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B.“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C.“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D.“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2022-01-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