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和核心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保持着巨大的顺差。中国的瓷器、丝绸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商品的出口换来的大量白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的贸易出口顺差。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的双向互动,见证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且成为了明朝走向世界的纽带,使得明朝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架构,在世界贸易的整体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陈延轩《浅析明朝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之关系》

材料二   与此同时(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增加,倾销地区的范围更加扩大。同时中国丝、茶等大宗商品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由于英人赫德、李泰国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致使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不断下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开始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在国内某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城乡各地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许多手工业工人和部分农民破产失业,其中的一部分成为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雇佣工人。

——据田兵权《试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演变》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表现之二,是促进了世界人种的大规模流动,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白种人跨出了欧洲,首先来到非洲,接着征服了美洲,并就此定居下来。美洲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遭到残酷地虐待与屠杀,人口锐减,造成美洲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结果,美洲出现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种汇合。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造成许多混血种人,种族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据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和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国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种流动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垦辟,较易开垦的荒地已经开垦耕种,乾隆时期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垦边省和内地的山头地角及河滨溪畔。高产作物,特别是甘薯和玉米的普遍种植和推广,以致成为我国南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康熙帝时任命新辅主持河务,历时六年,使黄河、淮河尽复故道,水患顿消。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清代前期棉花、烟草、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十八世纪是内地农村定期集市发展的起点,也是南北海运(重新)繁荣的起点。城市的商人行会的增多和信贷组织(最初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的出现,表明贸易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改变。这种私营贸易的增长也表明了商人在政府控制的盐务税之外正在积累和投放资本,要知道盐业是那时商人集中投资的目标。欧洲市场对中国的茶、丝和瓷器的需求又进一步刺激了国内贸易的商业化。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朝前中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中期商业繁荣发展的表现,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表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浙地区部分关口关税收银两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关口名称关税收入(两)占全国海、陆关税总收入的%占全国内地河、陆关税总收入的%
浒墅关49522611.4814.93
淮安关3251637.549.8
扬州关2019084.686.09
西新关1299153.013.92
芜湖关3168257.359.55
北新关2165625.026.53
总计168559939.0850.82

A.清政府灵活运用闭关锁国政策谋利
B.江南地区为清朝贡献了大部分财政
C.当时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有巨大提升
D.江浙地区商业繁盛及商品流通较快
2022-03-04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包含顶效镇)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由明中期到清代,国内贸易相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后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时期(       
A.纸币交子开始出现B.长途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商品经济繁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初,蒲松龄创作了《聊斋志异》,其通过大量篇幅描写的鬼、狐化人与人恋爱的离奇故事,反映出当时青年男女对婚姻自主的要求。这反映了
A.社会道德观念彻底崩塌B.清朝政府文化政策宽松
C.士人对传统礼教的反叛D.儒学的正统地位被动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中后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他重以图利”,如苏州府的太仓州遍地皆棉,福建南部广泛种烟,广东农民改田种甘蔗等。该现象说明
A.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B.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粮食产量逐渐大幅下跌D.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022-02-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2021-11-02更新 | 133次组卷 | 74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以“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A.明清商帮势力扩大到政界B.明清缺乏推动社会革新的阶级力量
C.徽商因官商勾结而崛起D.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
2021-08-0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明代中后期绘画中的女性不仅具有简朴清新的别致之感,其女性元素的来源也主要集中在市民阶层,如晚明陈洪绶的《何天行乐图》中的女性,便颇具独特魅力,具有享受生活的闲散神情。可见,明代绘画
A.突破了心性之学的思想桎梏B.继承了文人绘画的艺术风格
C.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深刻变化D.呈现出个性解放的价值趋向
10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00次组卷 | 85卷引用:贵州省思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