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美国学者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在16—17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奢侈品消费蔚然成风B.鼓励发展新的经济因素
C.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D.海禁政策推行遭到失败
2 .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出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牧丹亭》中的杜丽娘自主追求爱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富有家国大义,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强化
C.文学走向世俗化D.市民阶层的壮大
3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在文化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分析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4 .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士”被尊为四民之首,而“商”则居于四民之末。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绅商”一词频繁出现。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资本主义经济日益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瓦解
C.传统社会观念受到冲击D.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023-02-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初,纸币宝钞作为法定的货币,然后铜钱、白银、宝钞兼用,明末又推行银两制,白银便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这一转变能够说明当时(     
A.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B.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C.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6 . 宋代发行“官交子”,后来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交子严重贬值,遂停止发行。元朝频繁发行新钞票,一钞信用耗尽又发行另一钞,“人吃人,钞买钞”。明初发行“大明宝钞”,民众却继续使用铜钱,甚至以物易物。三朝政府发行纸币终归失败的原因是(     
A.民众习惯使用铜钱B.引发严重贸易纠纷
C.政府借机聚敛财富D.缺乏安定社会环境
2022-07-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衰退B.政府鼓励垦荒
C.商品经济发展D.发达的手工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明清时期,徽州有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去当学徒,学做生意)”。该谚语反映了徽州(       
A.传统价值观念根本改变B.经商传统受环境影响
C.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D.经商成为人们的主业
2022-06-29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和核心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保持着巨大的顺差。中国的瓷器、丝绸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这些商品的出口换来的大量白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的贸易出口顺差。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的双向互动,见证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且成为了明朝走向世界的纽带,使得明朝参与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步架构,在世界贸易的整体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陈延轩《浅析明朝私人海上贸易与白银货币化之关系》

材料二   与此同时(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增加,倾销地区的范围更加扩大。同时中国丝、茶等大宗商品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由于英人赫德、李泰国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致使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不断下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开始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在国内某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城乡各地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许多手工业工人和部分农民破产失业,其中的一部分成为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雇佣工人。

——据田兵权《试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演变》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表现之二,是促进了世界人种的大规模流动,世界人种的地理分布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白种人跨出了欧洲,首先来到非洲,接着征服了美洲,并就此定居下来。美洲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遭到残酷地虐待与屠杀,人口锐减,造成美洲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最终导致了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结果,美洲出现了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种汇合。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造成许多混血种人,种族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

——据池小平《地理大发现的基本动因和重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国在中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种流动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022-06-09更新 | 12838次组卷 | 7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