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农家经营中,栽桑养蚕的比重超过粮食生产的比重。嘉兴府的近镇村坊大都种桑养蚕,以织细为业,“丝衣被天下,大贾鹜集”,“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泞……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农作物分布格局的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C.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D.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2 . [明清经济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业产量的增长来看,宋代全国耕地约5.6亿亩,明代约7.842亿亩,清代达到9.248亿亩。宋代年平均粮食产量为464亿斤,明代则上升为696亿斤,清代剧增至2320亿斤。毫无疑问,这些农业上的成就与其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沈定平《从国际市场的商品竞争看明清之际的生产发展水平》

材料二

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并简析其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2-07-10更新 | 18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元明清以前,“广东民贫,丰年尚有不足”不绝于记载。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区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雨热足、物种多、濒临沿海、境内交通水网丰富、海洋经济多元结构等诸多优势终于迸发式地发挥出来,一跃而崛起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广东地区
A.自然资源的丰富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对外贸易的发展
2022-06-05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综合测评卷(上)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三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唐寅诗曰:“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这表明当时
A.士商关系倚仗金钱维系B.文艺家作品的商品化
C.儒家传统偏见的强固化D.儒家辞受标准的崩溃
2022-02-2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

——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材料二   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麻城县知事调查报告(清代):“麻城之典质权,俗谓之‘当约’,有不限年岁者,永久可以回赎;如书有年限,限满未赎,不能回赎,并不找贴”。这反映
A.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强化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商业契约的新发展
2022-01-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钞关"是明清时期在内河航线上设立专门用来征收船税的机构,其征收的关税成为国库收支的重要来源。如表是明朝中后期八大钞关的税收份额发展变化,由此可知
明朝八大钞关税收份额
河港1599年1621年1625年
杭州北新关400006000080000
苏州浒墅关450006750087000
九江250003750057000
淮安220002960044600
扬州130001560025600
临清838006380063800
天津河西务460003200032000
北京崇文门689296892988929
A.明朝中后期国内外贸易繁荣昌盛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
C.京杭运河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D.南方发展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2021-11-02更新 | 133次组卷 | 7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白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白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化年间,白银大量流入我国,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B.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
2021-08-28更新 | 362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5届湖北武汉武昌区高三5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