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6 道试题
1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提倡重农抑商B.主张学习西方
C.反对经世致用D.批判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主张建立公天下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3 .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
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B.抨击君主专制
C.提倡法治和众治D.批判帝王为无道之君
2019-01-30更新 | 9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内蒙古巴市中学高二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受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B.王夫之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D.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之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那么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
B.董仲舒
C.王夫之
D.王守仁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指出,圣人“作《春秋》,明王道,内中夏,外戎狄”,正是华夏“自畛”以“绝夷”思想的体现。其根本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华夏之民“贵”于夷狄。因此,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至于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

——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

材料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部分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在此期间,西学的大量接触使梁启超的思想发生显著变化。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既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此后,以“保种救国”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博兴,试图通过“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合举国四万万之心为一心”,提出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的目标。

——摘编自互联网《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析其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小农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制度
2018-05-05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意义是
A.反对私有制
B.反对君主专制
C.倡导民主自由
D.反对中央集权
2018-04-18更新 | 16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2015学年河南淇县第一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下面对王夫之的这一思想主张认识正确的是
A.王夫之要求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与当时新型经济成分的出现有关
D.反映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时代要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