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飞饬各局,不准宣扬。”这反映了
A.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B.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2 . 如图为列强侵华时“京师形势”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与图中所示对应正确的是
A.“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B.“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
C.“庚子年发生义和团……其勇锐之气疏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D.“国难日亟,东北四省沦亡之后,华北五省又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下了!”
3 . 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时间事件
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
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4 .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据盛宣怀的《愚斋存稿》记载,《东南互保章程》九条如下: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

相扰。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在以下观点中选择出你不认可的、或认为不准确的三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给予说明。
①东南互保起因于蓬勃发展的义和团运动
②保护了华北以外的地区免于战乱的波及
③保住中国最富庶繁华地区局面大体平静
④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之作用
⑤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⑥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⑦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⑧帝国官员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⑨是不顾国家利益与外国结盟的卖国行径
⑩阻止列强在长江流域的迅速强烈的深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末爱国志士黄宗仰曾绘《庚子纪念图》一幅并题诗:“戊戌惊秋迄己庚,三年政变太纷更。难倾国泪详图画,只记颓京城下盟。”诗中的“城下盟”应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20-04-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骥、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义,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7 .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2018-08-16更新 | 381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高三高考压轴卷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中国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鸦片战争”,国外学术界在评论这场战争时,有人认为应该叫“通商战争”,因为该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

(1)以上对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的哪一命名更准确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2)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两处的侵华战争名称,请任选其一,指出这一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中体现出的一种进步趋势。

9 . 1900年,八国联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意图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C.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2017-10-27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19-01-30更新 | 4312次组卷 | 87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