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各省督抚在草定《东南保护约款》时提出:列强不向长江增派军舰;外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洋人不可到内地未经设防之地等,作为参与互保省份督抚“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的条件。这说明,“东南互保”(     
A.旨在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B.具有限制列强侵略的作用
C.配合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D.导致了地方督抚权力膨胀
2 . 1900年6月,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却与列强达成协议: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A.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B.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增强
C.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D.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动摇
3 . 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北京城的示意图(局部)。该时期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D.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4 .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刘坤一和张之洞管辖的五省、浙江、福建、两广、河南等十三省相继声明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纷纷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东南互保运动进行B.中央权威极大下降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地方已实行了自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侵略者眼中,他们联合军的行为是正义的,是为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腐朽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6 . 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法、德、俄等十一国宣战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当即表示拒绝承认其有效性,随后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并达成一系列协议。此事件
A.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B.保证了河北、山东地区的稳定
C.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 . 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关信息,其变化说明
时间事件
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清军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醇亲王载沣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
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一战战胜国。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
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扬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A.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B.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D.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8 .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也声明一致。四川、山西、河南督抚也同意。这样,互保区域实际上包括了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据此可知
A.清政府赞同“东南互保”B.“东南互保”符合民意
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D.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2020-07-24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岳超在《庚子——辛丑随銮纪实》中描述到:“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上午五时许……即见御前侍卫、太监、宫女等随慈禧、光绪、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自宫内徒步走来……各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步,跻跻跄跄,随后扈从,形成一色彩纷呈之凌乱纵队……经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当时慈禧等仓惶离开皇宫是躲避(  )
A.太平军B.义和团C.八国联军D.辛亥革命党
10 . 在《辛丑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清政府遇到了一系列棘手问题,但由于南北议和大臣各行其是,军机处作为中枢机构则以调和为基调,为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这说明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影响深远
B.地方督抚权力增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C.中央权力弱化影响国家利益
D.《辛丑条约》的签订加深了统治危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