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攻占天津后不久,沙俄就积极筹划讨论如何恢复天津秩序的八国会议。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决定由俄、英、日三国委派具有同等权力的成员组成“天津都统衙门”。当时,这一机构的成立
A.反映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愿望B.有利于原有秩序的重新恢复
C.顺应了列强的殖民统治需要D.意味着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
2 . 《瓦德西回忆录》中有如下记载:所有沿途行经之路,一直至于北京城下,只是一片荒凉毁掠之景而已,沿途房屋未经被毁者极为罕见,大都早已变成瓦砾之场。……从大沽经过天津直到北京之路线上,至少当有五十万人,变成无屋可居,散处于附近之地。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期间B.太平天国北伐时期C.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3 . “在侵略者眼中,他们联合军的行为是正义的,是为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腐朽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4 . 1900年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北京的街头贴出了悬赏杀洋人的官方告示:“杀一洋鬼,赏银五十两。杀一洋妇,赏银四十两。杀一洋童,赏银三十两。”这反映了清政府
A.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之举B.顺应民心支持义和团运动
C.把民族矛盾视为主要矛盾D.外交上的幼稚和简单粗暴
2020-06-07更新 | 2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2019-01-30更新 | 219次组卷 | 3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7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19-01-30更新 | 4312次组卷 | 8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017高二·青海·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6-1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首发】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6-11-27更新 | 169次组卷 | 18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