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1900年6月21日,清室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后,南方各省督抚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的号召积极备战,反而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做法(     )
A.反映清政府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使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C.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D.表明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各省督抚在草定《东南保护约款》时提出:列强不向长江增派军舰;外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洋人不可到内地未经设防之地等,作为参与互保省份督抚“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的条件。这说明,“东南互保”(     
A.旨在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B.具有限制列强侵略的作用
C.配合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D.导致了地方督抚权力膨胀
3 .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U字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 一片光明。在谷底及其以前的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实际上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因素,但这种因素的发展是渐进的、缓慢的,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谷底”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但同时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 为社会的主流因素,影响着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的谷底”进行探讨。(要求:指出对应的历史时 段,并说明理由。史实准确,理由充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B.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022-03-22更新 | 661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1900年,英、美、俄、日等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的直接原因是
A.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B.日本侵略中国刺激列强
C.清政府的腐败、妥协D.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7 . 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客观上(  )
A.不利于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B.使南方经济发展未受影响
C.为北洋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D.导致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8 . 八国联军中的法军司令弗赖称:“中国参战军队往往能在战场的任何一个位置迅速集结起一支拥有强大防御阵地的军队,1901年4月联军之德军在向山西边境推进时就遭遇了这一麻烦,中国军队借助狂风暴雨掩护的夜袭、水攻以及防不胜防的地雷战等,给联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这可用于说明
A.晚清军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B.中国参战军队取得辉煌战果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得人心D.传统军事方略仍有较大影响
9 . 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向八国宣战的诏书,李鸿章看到这份诏书的第一反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后各国代表在上海领事馆商定完毕《东南互保章程》。有学者认为,这次任性的宣战其实是给11年后的辛亥革命作了一次提前预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B.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该战争的性质与辛亥革命一致D.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10 .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A.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B.清政府统治遭到动摇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