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致汇编》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科学杂志。以介绍近代科学基本知识为宗旨,用语浅近,生动可读,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科学素养不深的平民阅读,并设有读者问答栏目。《格致汇编》出版60卷,主要内容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学等;另有科学人物传记方面如利玛窦、爱迪生、李善兰、徐寿等;还有工艺技术介绍,如啤酒、汽水、养蜂、碾米、纺织机械、火柴、望远镜、显微镜等。梁启超评价《格致汇编》中所载望远镜和显微镜“实为世界上加无限力量,其法尚新可读”。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提问者分布情况表

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北天津香港辽宁安徽直录江西北京湖南河南云南台湾美国总计
人数524534302821161263222111112260

——根据《格致汇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二、概括《格致汇编》在传播西学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致汇编》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与新史学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修史的传统。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书写典范,塑造了中国传统史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人历史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对中国传统史观进行了彻底颠覆。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

——摘编自梁启超《新史学》(1900年)

·中国二十四史,以一朝为一史。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也。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於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中央集权之制度,日就完整,君主专制政体全盛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渐就湮灭,而数千年未经发达之国民立宪政体,将嬗代兴起之时代也,此时代今初萌芽。虽阅时甚短,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故不得不自别为一时代。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梁氏新史学未能解决历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史家的世界视野与本土情怀之间的张力问题。梁启超醉心于历史公理公例,甚至套用欧洲历史经验对中国历史作出脸谱化评判。……梁启超所援引的文明进步、社会进化观念,其实与真正的历史规律还有相当距离。

——摘编自李恭忠《梁启超的“中国史”自觉及其限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创立“新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新史学”的看法。
2024-0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润于6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11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5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12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8年秋,亲眼目睹维新运动由轰轰烈烈而终至失败的蔡元培,对清政府改革失望。回到家乡后,蔡元培一方面投身于新式教育机构的创办,实现他“培养革新人才”初衷;另一方面,则是积极联络同志,组织队伍,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积蓄力量、制造舆论。作为浙江地区最早新式学堂之一的绍兴府中西学堂在蔡元培任下,对青年学子产生很大影响。1902年,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蔡元培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中国教育会是20世纪初国内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革命团体,“它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

材料二   19122月,蔡元培发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批评清末教育宗旨中的“忠君”“尊孔”两项,主张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为方针。同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宗旨。9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可以看出,除世界观教育未被采纳外,蔡元培的四项主张均得到反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教育会成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教育发展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公哲,祖籍广东,是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和教育家。他邀请了孙中山为精武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横匾,扩大了精武会的影响力。由他主办的《精武书刊》,对于记录精武体育会的历史,以及传播传统武术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他的努力下精武体育会发展十分迅速,此后遍布东南亚、美国等地。他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多种体育运动,还在摄影、考古、书法等领域取得了成就。他认为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精武体育会会倡导“天下大同”精神,他将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平等”与西方“博爱”思想结合,体现出一种大包容的世界主义思想。精武体育会中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只要具有为他人牺牲的勇气和诚意就可以成为兄弟。在民族危亡之际,大批精武学员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受精武精神感召,大批民众纷纷募捐,为体育教育和抗日活动贡献了力量。

——摘编自王换源《武术名家陈公哲与精武体育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公哲精武体育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公哲的主要贡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若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有这一民族的独有的特质和独立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道德、制度、风俗、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要坚持这种中华文化,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能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同时,在他看来,所谓“公德”就是个体对群体尽义务的“利群”思想,就是视国家事为己事的意识。只有这样,当外敌入侵时,才能“合内部固有之群,以敌外部来侵之群”。而且合群的力量越坚越大,就“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这与西方民族主义中强调个人自由、平等、独立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沈文泰《华夏中心主义的衰落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急速掀起一股热烈的民族主义风潮。一些受过民族主义熏陶,“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为了达成打造民族国家的目标,纷纷将他们注目的范围,向下扩充到一般社会大众。基于动员群众,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他们相继创办各类白话报刊,并大量利用小说、戏曲等口语传播,对一般民众进行民族观念及国家意识的灌输。在这一连串密集而广泛的宣传下,各项自发性的群众民族主义运动亦在此一期间相应兴起。诸如1905年因美国排斥华工激起的抵制美货风潮,乃至20世纪初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皆有大批学生与城市工商居民卷入其间。自此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有效而常见的动员手段,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急遽扩散与深化。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历史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提出要举办万国博览会(首届世界博览会),以向世人展现时代的荣耀。博览会要展示每个国家的产品,应有尽有。等到一切打算都有了头绪,他召集了一个委员会,公布其计划大纲,得到委员们的赞成。大厂家热烈拥护,殖民地和东印度公司表示赞同,各大国踊跃送来展品。议会经过讨论后,通过了将博览会设在伦敦海德公园的议案。1851年5月,在灿烂夺目的场景与欢欣鼓舞的气氛中,万国博览会由女王主持了开幕典礼。轨道蒸汽牵引机、起重机等展品代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展馆水晶宫显示了人类的无限想象力。

——摘编自(英)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 1906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决定在中国举办博览会。自1908年春起,他几乎一直把筹备南洋劝业会作为其工作重点,任命江苏绅商张謇为南洋劝业会“总理”,具体负责筹备事宜。端方要求所属各部门认真落实,又直接给上海、苏州等地商会去函,请求认购商股,共裹盛举。随后他又电函张之洞、袁世凯,希望他们在北京斡旋以使之成。1909年7月,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后仍在为南洋劝业会操心费力。1910年6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品博览会如期在南京隆重开幕。南洋劝业会的展览持续了6个月。当年获奖的食品、工艺品等后来大都成了饮誉海内外的名优特产。南洋劝业会吸引了中外客商十万多人与会,周边地区前来参观游玩的市民更是不计其数。

——摘编自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筹办博览会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举办博览会共同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以剑桥知识精英为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推崇和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化典籍的西传,使得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关注中国文化中那被忽视已久的高雅、古典、精美的部分,并使得英国现代主义运动主动接受和融合其中的养分,使之烙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表:1920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情况

事件渠道
普特南·威尔在其著作《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写道:“予在端王府见有美瓷数千件,皆为先入之兵所击碎,成为无数之碎片,彼等所要者金、银而已,五彩美丽之瓷器,其颜色之鲜明、绘画之精细,令人爱玩不置,在欧洲市场价值巨万者,彼等何能知之?”
英国学者索沃尔比说:“19世纪末以来,由于欧洲工程师在中国修建铁路,沿途的坟墓被无情地挖开,这样世代以来与死者一同掩埋的艺术珍宝,开始大批重见天日,进而展现出这个国家当其不同文化盛世时的前所未料的荣光。中国及海外,很快便产生了对此类出土文物的需求;这转而又引起更多的、收获惊人的挖掘。”
诸多中国学者,如萧乾、徐志摩、胡适等前往英国读书或访学,与剑桥知识精英有较多交流。尤其徐志摩及其所属的“新月派”被称作“中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在思想理念、文学倾向、艺术情趣、生活方式上与布圈相似。在二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的韵味也同样深深吸引着英国的知识精英。

——摘编自白薇臻《中国文化元素与英国现代主义的生成》


(1)根据材料,概括19-20世纪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渠道然后填写在对应位置,并补充一种渠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英文化交往的特点。
2023-06-04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等四地2023届高三模拟(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对待民族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唐太宗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初,边患严重,太宗重点武力打击突厥贵族侵扰,同时在其他民族地区实施羁縻政策。羁縻政策的主要体现是建立羁縻府州制度。即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数量,加封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但是必须由中央任命。唐朝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结构、文化习俗等方面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羁縻政策的另一组成部分是纳贡宿卫制度。即将少数民族贵族子弟送入唐朝,接受唐王朝的正规学校教育,接受汉文化,并给予一定官职。只要他们入京宿卫期满就可以回去。这样唐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人才,使少数民族对唐政府心存感激。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对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据焦润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903年延请章士钊为主笔“董理斯报”,实行大改良,刊登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为此,上海道台与上海领事团和租界当局交涉,将章太炎、邹容等六人逮捕,制造了“苏报案”。

按照惯例,此类案件先要在会审公廨“过一堂”——预审,再由其决定是否移送上海县衙。会审公廨预审由中方谳员孙建臣、英国副领事迪比南组成。在预审过程中,先是章炳麟等人不愿意下跪,接而又突然冒出了章炳麟等人的辩护律师博易以“时间仓猝等”为由申请延审,第一次审讯就这样草草收场。

就在准备引渡的节骨眼上,沈荩案发生,导致清帝国引渡的梦想彻底夭折了。沈荩是革命志士,据说是因在报上揭露《中俄密约》的内幕,慈禧命令用杖击办法将其活活打死。西方国家对中国司法不信任——太后命令即为法律,审判官员屈从权势而不敢根据法律力争刑罚的极端野蛮,不容于文明社会。这种不信任很快就弥漫到苏报案上,原本只有英国是拒绝交犯的坚定执行者,美国一度则是模棱两可,到最后连原来站在清政府一边的法国等也纷纷改变立场,拒绝引渡。

第二次审判在1903年12月3日再次于租界举行,清政府主张严惩,要“照华例究办”,上海县令汪庭瑶当庭宣布:   “邹容、章炳麟……定为永远监禁, 以杜乱萌而靖人心”,但尴尬地遭到英国副领事的当庭抗议。最后经过双方长时间讨价还价,到1904年5月,汪庭瑶重新宣布了判决结果“议定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监禁三年,罚作苦工。”

本案审判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中方不能明白的,英国领事和律师坚持举证的责任在原告,被告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是无罪的;二是由于报刊业参与,“苏报案使本来不知道革命,不知道章、邹和《苏报》的人一下子都知道了。”

——摘编自汤志钧《一百年前的“苏报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主要社会问题。
(2)任选“苏报案”所折射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