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认同B.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结束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0-01-07更新 | 10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5-2016学年西藏日喀则地区一中高一4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学者张海鹏评价辛亥革命言:“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它是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的一次历史性转折。”这一论断是基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开启了近代的民主革命历程
C.民国的创立为制度变革创造了条件
D.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019-12-09更新 | 589次组卷 | 99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实验中学分校高一12月考历史试卷
5 .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2)为实现革命目的,孙中山作出了哪些努力?(任举两例即可)

材料二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金冲及


(3)依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19-1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六单元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更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

材料二 除剪了一些辫子和挂上一块民国空招牌外,别无所谓成功。

——北京日报《陈独秀论辛亥革命》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说明此评价所具有的合理性。
(3)综合以上内容,指出我们在运用材料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的事项。
2019-12-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六单元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卷
7 .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指出:“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019-1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六单元第18课 辛亥革命 练习卷
8 . 民国七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怀着痛苦的心情回顾以往的历史:“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B.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没有办法开启民智D.专制遗毒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2019-11-22更新 | 1279次组卷 | 2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   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