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史料,完成任务

材料   近代中国虽然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社会转型,但是在整个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缺乏现代意识,缺乏足够的领导改革和促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能力,致使社会各个结构的变化并不是互相协调和配套发展的,政治体制转型的滞后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清朝统治者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在这种局面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突破了社会转型中最坚固的环节:政治制度改革,促使政治结构迅速完成了转换过程。自此,中国进入政府主导下的主动现代化时期,从而使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结构得到发展与壮大,社会转型的速度明显加快。

——摘编自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20年山东卷)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走的少年

人物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 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0-08-01更新 | 1957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教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士走马”

材料   图为清末北京《星期画报》第22期(19072月)刊发的《女士走马》。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描绘的“女士走马”现象加以阐释。
2023-04-08更新 | 42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烟台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国别事例材料出处
英国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一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美国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王希《原则与妥协》
法国法国大革命后的近百年,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及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王希《原则与妥协》
中国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程度的震,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彩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辛亥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两个典型事件,以“政治妥协"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

——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

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10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

1910年9月,议会准备机构资政院(仿照西方的法规体制设立的中央谘议机关,议员分皇帝亲选、民选各100名)正式成立。清廷希望“为朝廷竭协赞之忠”的资政院议员,以一种“半在朝”的政治身份与朝廷站在一起。

11月4日,清廷颁谕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定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专横声称:“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资政院议员虽不敢对上谕正面发难,但采取了曲解的办法:“我皇上,我监国摄政王的本意,并不是必要到宣统五年始开国会……不过因皇上方在冲龄,监国摄政王不能自作主张,所以交付廷议以取决之。”进而进一步鼓动大家继续请愿再次缩,改预备立宪的年限。

11月9日,又出现了议论上谕的风潮。这天,议长宣读了一道上谕,对资政院核议湘抚与省咨议局关于发行公债一事争议的具奏,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湘抚此举“系属疏漏”,既未给其以任何处分,也未提及发行公债应交或补交省咨议局议决。对此,议员们惊诧异常,他们愤然指出“立宪国精神,全在法律。督抚违背法律而不予处分,则资政院可以不必设……宪亦可以不立”,诘问清廷到底“要立宪不要立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22日,议长宣读了命将资政院议决的云南盐斤加价具奏案交督办政务处,将议决的广西巡警学堂具奏案交民政部分别查核的上谕:议员们认为这不但否定了资政院的议决权,而且无异于宣布以上两个行政部门为资政院的上级机关。因而骤起轩然大波,不少议员开始对上谕含沙射影,旁敲侧击。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资政院论驳上谕风潮”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清政府在清末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废除科举是两害取其轻。刘绍春认为,“渐变改革方式已经跟不上局势的发展”,时势的急迫成为废除科举的直接重要推动力,虽然,这种激进改革又为以后留下了一些问题,“但已无法顾虑周全,两弊相权取其轻罢了”。……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条件成熟的自然结果。孟宪实认为,经过废八股、设特科、建立新式学堂等几个步骤,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体系和人才观念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突破,废除科举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也有部分学者,从科举废除后的消极影响出发,认为清廷在废除科举上,操之过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自选角度拟定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

鸦片战争

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5年纪事政治

【日俄战争】310日,俄军大败。95日,日俄在美签订《朴茨茅斯条约》,俄把在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给日本。中国震惊于日本何以战胜俄国,沉寂已久的变法之声再次响起。

【新政】72日,袁世凯奏请实行立宪变法。地方实力派周馥、张之洞、岑春煊也上书请求立宪。924日,慈禧派五大臣赴东西洋各国考察,122日成行。108日,清政府设立巡警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诞生。

【同盟会】18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1117《民报》创刊。

【抵制美货】为抗议美国迫害华工,各大城市掀起反美运动,美对华出口遭巨大打击。经济

【银行】户部银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国有银行,民营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创立。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陷入困境。

教育文化

【废科举】92日,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同时下谕在全国兴办女学。全国兴办新式学堂8000所。12月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从礼部独立出来。

【学位】严锦榕、王宠惠在美国获法律学博士。

【博物馆】12月,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

【电影】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诞生了中国人自己拍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现代报纸之雏形】2月,《申报》改革。"记者"一词首次出现;"页"改"版"。

【留声机】留声机进入中国。时咏"小院静无人,但闻歌声缓。歌声何处来,天机自流转"。

社会生活

【废除酷刑】4月,清廷宣布废除凌迟、戮尸酷刑。

【流行】《天演论》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摘编自刘磊、方玉萍《百年中国纪事》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1905,近代百年的关键"确定一个视角,进行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1-02更新 | 20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是一场连续的、递进的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正是这三次革命的相互关联、递进,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只有将三次革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才能洞察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总体特征。

——据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