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根据如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2 . 在1911年冬《职官录》所载的1478名州县官中,两年前即任州县官者占52.8%,两年间仍在原州县任职、职位未变者也达到47.9%。而在1913年冬《职员录》收录的556名县知事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9%和1.6%。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冲击
C.科举制度的废除D.西方列强的侵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512名学生中,有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些数据折射出此时中国(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D.学生主要为了求取功名
2022-10-16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频考点专项练习考点42文化的传承与保护B卷-选必3-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表为1911—1923年日本产自行车输入中国的贸易总值及其在中国进口自行车中所占比重的统计表。这一数据的变化是因为
年份19111914191719201923
总值(单位:关平两)202094815410091718189666417
占中国进口比19.76%31.80%71.81%52.62%19.10%

A.传统工业强国普遍衰落B.日本工业水平突飞猛进
C.中国民族工业长足进步D.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作者标题
①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年)
②问昕《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年)
③张翔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
计分析》(2011年)
④关凤利《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年)
杨丽坤《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就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类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
6 . 下表为民国初年一些社会事件的统计。这些现象说明(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D.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以下为近代某一时段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年份189618981901190219031904190519061907
人数13612746081300240080001200010000

A.政府开始放弃“天朝上国”观念B.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C.甲午战争刺激留日学生迅速增长D.政局剧烈变动扰乱了思想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为民国初年-一些社会事件的统计。这些现象说明(     

时间

事件

民国初年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多达300个,具有健全纲领或某一方面纲领者也多达35个
1915年北京爆发了抵制“二十一条"的外交运动,80万人口的北京城,仅一次大规模的集会,人数就有30万;而在天津,连续几次大规模的集会,每次都在10万人以上,而当时天津总人口也不过70万人
20 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最初几批党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经历的人数约占三分之一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D.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2022-11-29更新 | 168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末法律规定(学堂学生)毕业升等、奖给出身均由试官考定。高等小学毕业,归地方官考试核办;升入中学堂者,归学政考试给奖;中学堂毕业给凭,归道府大员考试核办;升入高等学堂者,归督抚会同学政考试给奖。各学堂考核学生,均宜于各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亦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统计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清末学堂学生毕业考试可分四级:初等学堂毕业考试、中等学堂毕业考试、高等学堂毕业考试、大学堂毕业考试。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
2022-03-29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据学者统计:1907年,广东陆军各级学校参加同盟会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0%以上;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一、二、三把手职位均为革命党人把控,校内《民报》《猛回头》等革命刊物广泛传播,教员甚至设置革命书籍密室以供学生阅读。由此可知
A.军校成为革命者的重要根据地B.南方多省的革命力量发展迅猛
C.同盟会十分重视培养宣传人才D.废科举堵塞了士人的上升通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