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考证,1919年以后,“民主”一词开始取代“共和”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象征,“共和”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民主”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被定义为“平等”“民治主义”“工人政治”等新涵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时人对新社会认识的发展B.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
C.民主取代共和的发展趋势D.苏俄对华影响力持续加深
2022-11-29更新 | 534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古代东西方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并且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张树光、许松慧:《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儒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材料三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材料四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2)依据材料三,分析杜亚泉形成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原因。材料四中杜亚泉认为“吾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021-05-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本质、核心的部分.具有稳定性。但每一种文化有各自的自我发展形式,所以世上并不只有一种雕塑.一种绘画.一种数字.而是有许多种。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种规律,或者说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正来自于文化的交流。如果说没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就会走向故步自封,最终走向灭亡。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疑惧、排斥到被迫接受再到主动融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不同的杂音.但总的发展趋势则是由抵制、排斥不断走向融合,由保守封闭逐步走向激进开放。

——摘自熊吕茂《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特点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4-08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一位用英文署名的女青年致信《新青年》的诸位编者说:“我想做一新女子!并使他人也做新女子!……我的新女子,乃要合着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趋势!除去四千余年玩物的名字,及免终身做男子的婢女,享国家平等的幸福。”这表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批判礼教成为社会共识
C.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D.新潮女性反抗传统习俗
2021-12-18更新 | 35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12月抽测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的圣人形象,早在孔门弟子那里已经大致形成,但是,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到了汉代,孔子渐渐成了从官府到民间共同推崇的圣人。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不仅肯定了孔子是圣人,而且推崇其为“至圣”,认为孔子是从圣人中走出来,出类拔萃、独步天下的人物。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批孔,“打倒孔家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纷纷揭批孔子,认为孔子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孔子尊君,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门伦理,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认定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也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孔子的智慧到今天仍然可以指引着人类前进的脚步。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钧林《历代孔子形象之嬗变》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孔子“形象”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22更新 | 24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传统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源自于汉代儒生董仲舒。而近代有学者提出: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蔡元培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随后,这一观点逐渐被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接受。这种变化表明(     
A.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解释B.历史记录的解读具有偶然性
C.思想解放始于历史争鸣D.知识分子是救亡图存的核心
2023-04-25更新 | 4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五市(南驻信漯周)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1915年,陈独秀强调“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920年,他又说:“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A.转换了观察社会的视角B.受到民主共和理念影响
C.认识到工人力量的强大D.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8 . 1923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将“体操”改为“体育”,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内容,以“发达身体、发展运动的能力以及培养个人品德与团体精神”为体育课总目标。这一变化(     
A.受到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B.表明近代教育改革开始兴起
C.得益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DD.推动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2022-07-17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 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 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2022-11-16更新 | 43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