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至嘉靖年间,小说的特点是事有所本,不完全虚构、凭空编撰,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正统性,都极力强调儒家义理。嘉靖以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遵循儒理,小说中情盛于理的意识愈加浓重。清初至乾嘉时期,正统儒理得到了强化,重新注重讲论儒理,部分小说成了儒士作者的传声筒。清代嘉庆以后,随着八股文的逐渐衰败,小说也不再受限于儒家义理的论说,时常出现批驳和反对等言论。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

材料二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引发了梁启超等人的反思,他们把由原来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中心的变法运动一变而为以“新民”为标志的文化启蒙运动。在“小说界革命”推动下,小说创作被提高到社会改革的至关重要的地位。五四过后,纷纷出现的新报刊、新团体,大多以科学和民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和民主作为动员群众的口号。小说,由于其特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就被新文化先驱首选为启蒙的工具。

——王媛《启蒙文学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特点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说作为文化启蒙工具的背景及影响。
2021-12-2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加以研究,得出新的结论,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并作为反对封建教会文化的思想武器。它从社会学科开始逐渐扩展到自然学科领域,形式丰富多样,但有个共同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他们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高尚、尊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抨击教会的愚民政策及其对科学的摧残。他们主张自由平等的政治观,提倡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们还创造出了现实主义艺术和文学。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被胡适、蔡元培等五四先贤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儒学予以猛烈的批判和清理,为现代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评价“这场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伟大的彻底的文化革命”,它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摘编自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4 . 古代东西方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创造了不同的文化。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贱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   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构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并且认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张树光、许松慧:《西方文明的摇篮一一古希腊罗马文化》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儒学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材料三   在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调和论中,他经历了从以借鉴西方为重,到以中国固有文化为主的变化。这一变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所导致,同时也与西方的学说、主义在中国实践频遭挫折密不可分。——陈同《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的杜亚泉》材料四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周月峰《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2)依据材料三,分析杜亚泉形成中西文化调和思想的原因。材料四中杜亚泉认为“吾国固有之文明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
2021-05-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它与欧洲盛行的那种基于迷信的“神示宗教”完全不同。出于对法国专制制度和暴君统治的深恶痛绝,启蒙思想家们盛赞中国的法律和道德。孟德斯鸠认可中国的孝道“对父亲的这种尊敬,就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官吏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由于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向往,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强烈的“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取向。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陈独秀等急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既是对西方文化的体认和对中国传统的批判,也是出于民族救亡的需要。他们把人民看作是“无知”、 “落后”的一群,自命为“先知先觉”者。启蒙思想家讨论了保证政治自由的政制、法律,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人权原则和立法原则,法国百科全书派以《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作为工具,来宣传他们自己的理论并应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

——摘编自陈国清《论中、法“启蒙运动”的若干差异》


(1)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传统文化“为我所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出发点,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他提出男人当“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妇女须“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他还主张“非攻”,因为战争必将导致“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会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此外,他还提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论断。

——摘编自罗军伟《论墨子的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1918111516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行演讲大会,庆祝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参加大会的有三万余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主持了会议并两次演讲。在16日的演讲中,他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他说:“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墨子与蔡元培的劳动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劳动观提出的背景并说明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胡适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
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学说,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并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尚同”等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使儒家学说成为那个时代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东汉儒生牟子原著《理惑论》在讲述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时而引证《老子》时而援用儒家学说,表现出融会儒、道、佛三家的倾向。魏晋时期,佛教与儒学,道学、玄学交融并汇。然而,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建立哲学体系时运用的不是来自印度的因明逻辑,而是魏晋玄学的形名学与言意之辨。

——摘编自周东娜《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时至近代,在中西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中学”的势力曾远大于“西学”。近代早期,林则徐组织翻译西书、西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他们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表示怀疑,而在主观上处处维护其尊严。到19世纪60年代,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有些地方落后,于是热衷“洋务”,提倡“西学”。但是“变器不变道”“变末不变本”始终坚持的是“采西学、制洋器”的原则。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传统文化,而是扩大了吸收西方文化的范围,对进化论、民权思想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政治理想、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是此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主张。

——摘编自李侃《简论中国近代文化与近代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汉魏晋时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022-04-2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学说并不是一个很受统治者待见的学说。后来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家学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汉亡之后,儒家思想曾出现低迷期。进入宋代,儒家思想进入了鼎盛期。经过宋明时期的辉煌之后,儒学几乎停止了发展,儒生们开始反思儒学本身的局限性,寻求救国之道。到了民国,更是有鲁迅等一众文化界名人认为中国之败,根源在于文化,在于千年来儒学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落后思想连根拔除。

——摘编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儒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前不受“待见”的一例史实,并说明其进入“鼎盛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将“落后思想连根拔除”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023-02-1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是社会唯一通行的语言,其他各国语言则是粗俗语言。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放弃拉丁语,使用本民族语言。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民族语言问题。在英国,“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喜欢意大利,但更爱英国。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成为当时民族意识的真切写照。而在法国,早在12-13世纪,一批作家已经使用法语进行写作,到17世纪时,法语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仿效学习的语言。与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语言的产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前,德语只在下层群众中使用,并被视为粗俗不堪的语言。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欧民族语言兴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2022-04-20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