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