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海各口,门户洞开,已为我与敌人公共之地。值此时局,似觉防无可防矣。惟交涉之事日繁,彼族恃强要挟,在在皆可生衅。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至本年日本兴兵台湾一事,屡饬各疆臣严密筹防,调兵集船,购利器,筑炮台,一时并举,虽未即有把握,而虚声究已稍壮。该酋外怵公论,内慑兵威,乃渐帖耳就款,於国体民情尚无窒碍,未必非在事诸臣挽救之力……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筹办海防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防建设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不同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7日内更新 | 11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以战备为核心的“三线”,与60年代初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周边形势有密切关系,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面,中苏关系更趋严峻,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全面的军事威胁。南面,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美国不仅反对和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与台湾保持官方联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围堵中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成为美国战后的主要对华政策。

——徐俊武《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三线”建设把与国防军事工业发展有关的重工业放在了优先的位置,强调各地的工业建设要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对战争形势的严重估计,为了防止战争的破坏,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被“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迁到三线”。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汇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1978年,三线建设中建起来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8000千米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各种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的新兴城市,煤都六盘水、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等。据统计,1965-1978年,“国家对三线建设投资达2000多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形成45个专业生产基地和3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在共和国西部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三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视质量和效益、投资浪费、工业效益低下、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等问题。

——陈华文《讲述三线建设者的青春轨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提出经济上、政治上以及防务上独立的“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戴高乐强调“由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增强,法兰西共和国认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关系即外交关系的时刻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和敌视。1963年年底,周恩来接见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时指出:“莫斯科三国(美、英、苏)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愿受任何外国的干涉和侵犯,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

——摘编自李军、周小军《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浅析》

材料二   19641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1964131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只不过是如实地承认世界,相信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建交前两国面临的共同处境及中法建交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国际意义。
4 .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汉阳

材料三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3)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属于哪一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到1952年,中苏贸易额由1950年的3.38亿美元增长到10.6亿美元。党中央利用香港、澳门千方百计从西方国家进口我国急需的一些物资。1951年到1954年,我国对香港的贸易量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62%53.4%41.5%37.8%;从1957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两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比1950年增长2.9倍。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日、荷、英、意、法、联邦德国引进11个成套设备。1973年,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引进四十三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方案”。

——摘编自王晓峰《社会化大生产理论视野中的新中国开放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4·江西·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年初,党中央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方针。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改基本核算单位由人民公社为生产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一些地区曾推行包产到户,但被废止。工业方面,大力压缩基建、降低发展速度。1963年后,加快发展轻工业,并多途径提高技术能力、产品质量,进行“充实、提高”工作,采取措施重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管理体制,改变了1958年经济权力下放造成的混乱局面。在毛泽东“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指示下,借鉴资本主义托拉斯形式,组建了一批国有大集团,并取代政府机关直接进行经营管理。196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与195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0.1%,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影响。
2024-04-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对美国迫害、监禁、扣留要求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控诉,并选择了钱学森、汪良能等人的具体事例作为证据。因为美方认为钱学森对美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重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不肯放钱学森回国,也不愿意大规模地允许其他中国留学生回国。经过多年的外交博弈,双方在19559月最终达成《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的声明》。917日,被美国政府扣留长达5年的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才正式踏上了归途。

——摘编自荣正通、胡礼忠《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

材料二   还有不到一星期,尼克松总统就要同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茶,对于他究竟为什么要来这里去做一番解释。今天,俄国成了头号帝国主义。同时,美国又陷入了一大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的情况使得美帝国主义出于它自己的理由谋求在外交上对北京打开一个口子,中国人现在可以从中获得好处了。

——摘编自英国《卫报》1972年2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政府阻止钱学森回中国大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4—1972年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一变动的背景因素。
2024-04-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二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1937年,中国平等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 在定县组织乡村建设实验。平教会将定县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每个学区的中心村庄设立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学生是附近村庄“民众学校之优等生及小学毕业者”,学习内容包括动植物生产训练、农业工艺、经济合作训练等。1927年,普及农业科学部成立,其包含研究股和推广股,研究股负责农业改良实验,推广股负责实验成果的推广。在实验区设立农事表证场,每次活动(“如下种、施肥、收获、驱除病虫害等”)均召集农民参观,以此“说明表证之意义方法及其成绩”。在定县实验的11年里,平教会创办了自助社、合作社和合作社联合会等合作组织。

——摘编自向俊丞、尤学工著《民国时期晏阳初职业教育思想探要》

材料二   1954年,劳动部制定《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 》规定,技工学校按产业部门分别设置,学校按设定工种进行教学。1958年,宣传部号召动员群众的力量办各种职业中学,特别是创办农业中学,随后几乎乡乡都办了农校,招收本地小学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入学,兼学政治、文化和生产知识,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到1965年,职业中学有61626所,在校生443.3万人,占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平教会组织的乡村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
2024-03-2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占有较大比重的落后农业经济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毛泽东继承发展马克思农业科技思想,将农业科技进步明确为全党必须为之奋斗的伟大任务,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逐渐生成。他认为,首先必须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为此,组建了农业机械部和地方农业机械厅局,全国成立农业机械院校培养人才。他提出了“土洋并举”的循序渐进农业机械化实施方针,主张既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粮食生产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经济基础,毛泽东认识到粮食问题的解决是艰巨的,他提出要改善耕作环境与提高农业化学水平,特别强调重视化学肥料和防止土壤硬化问题,强调研发优良作物品种和多种农作物的结合生产的重要性。另外,还号召领导干部踏实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农民扫盲工作,强调要注重汲取农民实践经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毛泽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得以不断前进。

——摘编自张泽、刘友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生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农业科技现代化思想的内容。
2024-03-24更新 | 3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