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1 .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这种地方文化反映的是(       
A.等级制度B.分封制度C.郡县制度D.科举制度
2024-01-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2024-01-0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一制度性变化说明了(       
A.周天子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集团内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D.“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2024-01-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察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考察有何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4-01-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内容文献
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6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4次组卷 | 4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隋朝初年,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由当社成员自己管理。义仓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由此可知,隋朝初年(     
A.重视社会民生保障B.人民赋税负担较轻
C.民间力量发展迅速D.阶级矛盾实现缓和

8 . 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2023-10-29更新 | 378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地提出求同存异思想,并对求同存异思想做出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为:既不盲目的附和他人的意见,能提出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见,不要求他人与自己简单的同一或一致。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湖源》

材料二   真正使求同存异原则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开宗明义地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未同存异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会议最终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周恩来将这一历经锤炼、臻于炉火纯青地步的思想方法和政治协商艺木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上,提出了“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警示名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朋友们甚至对手们的敬佩。

——孙信、寺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看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化“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1)结合材料一,解释孔子“求同存异”思想的主要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这一原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起到的作用。
(2)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概括指出我国在祖国统一及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问题上采取的模式,并说明这两种模式是如何体现求同存异原则的。
2023-07-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