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5 道试题
1 . 由下表可知,晚清时期(     

地域

时间

施政措施

陕甘地区

同治五年

陕甘总督左宗棠令州县校官定期宣讲法律,并刊发《圣谕十六条》及《附律易解》给各地回民

上海

同治十一年

县令叶廷眷对民众易于触犯的诱拐妇女、私宰耕牛、开场聚赌等案例制定为乡约七条,进行刊刻颁行

贵州、广西、云南等西南地区

光绪末年、宣统元年

清廷令各州县定讲乡约之法,通过口头或歌谣、图画结合的形式进行法律宣讲

A.法律宣传受到重视B.颁行《钦定宪法大纲》
C.宣传乡约教化民众D.民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2 . 某学者在研究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时,列出以上三点(如表)。他试图以此说明古代雅典(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民通过这一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
五百人会议,监督公民大会通过的法律的执行
陪审法庭(或民众法庭),具有监察职能
A.官员权力受到多种监督B.直接民主范围受到限制
C.政治机构实行三权分立D.政府权力是由人民赋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4 .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58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将为破解诸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助力。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遏制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B.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C.是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D.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
5 . 下面为武周时期恒州鹿泉县检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记载。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其年(长安二年)检校官奉敕总停(朝廷停罢检校官),君(指裴琳)则随停,例也。百姓众庶而谋,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诣阙(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属。奉长安三年四月救:“元瑶清平化俗,奉法无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听修旧检校。”
A.德政是地方监察的价值导向B.中央与地方政府存在权力博弈行为
C.官僚考课呈现多元评价体系D.民间力量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能动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7 . 历史上西周和西汉都曾经实行过分封,西周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区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西汉初年,则是先分封异姓王而后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由此可见,两者的分封都(     
A.巩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封建统治
C.加强了君主专制D.强化了血缘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面谕各省巡抚编审户籍时,称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银丁数”,“今国用充足,将各省今番编审丁银(人头税)数目,永远著为定额,嗣后不准增减。”据此可知(     
A.地方政府编订户籍欺瞒朝廷B.国家富足但人口增长缓慢
C.朝廷尚不掌握全国丁口总数D.清政府全面推行摊丁入亩
9 . 1950年婚姻法从起草到结稿的一年半中,历经41次修改,每章每条都是字斟句酌。据曾参与起草工作的人员回忆:“讨论问题时,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因为这是为新中国和五万万同胞起草的婚姻法,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分量。”据此可知,1950年婚姻法的制定(     
A.开始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B.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
C.体现了立法的严谨性和民主性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从1980年4月开始,中国实行外汇兑换券制度,即外国游客和华侨在华消费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币或外国货币,必须先在中国银行将外币兑换为外汇券,再用外汇券在友谊商店、涉外饭店等指定地点消费。这一政策的推行(     
A.反映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进一步提升B.说明旅游业市场得到了健全和规范
C.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积累外汇资金D.增强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