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友好交往交流,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建立了相依共存的密切关系,造就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理,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是在本来就是集中统一的国家搞各民族独立自决或实行联邦制,那是历史的倒退,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也是违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了民族与地方的历史状况,又考虑了其现实的状态及发展需要。

历史上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问题。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把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更好地发展。

——摘编自王丽艳《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材料二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把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理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及其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衔门,简称总理衡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详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西方法治是宗教势力与世俗势力争权进程中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基于宗教信仰的法治基础并不适合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法治思想拥有扎实民众根基。中国现代法治的发展需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对西方法治理念的批判性借鉴。唯有如此才可填补中国法治话语权的缺失,增强法治领域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孙海英等《中国法治观念的反思与发展进路基于中西方法治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与中国在法治基础上的不同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法治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2024-02-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4 . 民族主义通常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与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以及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基本认识。
2023-08-01更新 | 542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常平仓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西汉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日常平仓”。自西汉以来,我国“常平仓”制度时断时续并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近代。

我接任农业部长(1933年)后,在最快的时间内敦促国会通过立法,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由于实施了“常平仓”计划,在1939年欧洲大战爆发时,美国已经储存了4亿浦式耳(计量单位)的玉米和大约2亿浦式耳小麦的额外储备。以上存放在美国“常平仓”中的巨额额外储备为美国人民提供了食物准备,其重要性不但对美国人民,而且对于交战中的盟国都是决定性的。

——美国副总统亨利·A·华莱士1944年访问中国期间的演讲内容(节选自唯明:《华莱士在华言论集》)

我们不仅仅考虑国会面前的各种具体的“常平仓”建议,而且还从更综合的方面探讨储备基本商品,保证我们经济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可能性问题。

——译自美国现代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1937年著作《储备与稳定》

常平仓制度本质上是长远的政府干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一套措施,会严重牺牲纳税人、可能还有消费者的利益。

——译自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戴维斯1938年论文《“常平仓”经济学》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各界对“常平仓”制度的评价
(2)谈谈“常平仓”制度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哪些智慧。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思想的淡漠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传统的“天下”观念与现代“国家”观念发生冲突的必然表现,也是梁启超和20世纪初期的先进分子们在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我国幅员寥廓,交通不便,国家统一之观念,本已未能深入人心”,加上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摧残,以致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出现“人民与国家休戚漠不相关”的悲哀。

——摘编自石培玲《梁启超视野中的民族国家与公民意识》

材料二   从最初的1314世纪近百年的积淀,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内部的工商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从封建地主阶级中分离出来……于是一场以文化思想,艺术领域的改革——文艺复兴,便催生了最初的民族主义。1718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是西方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涨时期。可以说,资产阶级革命催生出民族主义思潮第一次高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空前发展,也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摘编自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国家思想的淡漠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表2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
观点二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辗级学”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投,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18日到校复职。同年9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