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6 道试题
1 . 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开元判集》【伯2593号】《朝祥暮歌判》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人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
A.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B.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2024-02-01更新 | 113次组卷 | 32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摸底联考(新高考)历史试题
2 . 秦朝考核官员重视“五善”,即忠、廉、慎、善、谦。西汉时,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则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据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A.治国理念杂糅儒家思想B.官员选拔更注重实际执政能力
C.时代需求影响考核标准D.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英国13世纪初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     
A.促成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B.注重维护臣民的私有财产
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D.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2024-01-12更新 | 154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宜城一中、枣阳一中等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图),其主要原因是(     
A.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发挥作用B.美国国际金融的主导地位
C.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的霸主D.新的货币贸易体系的建立
5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

材料

先秦时期分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禹刑》、贡赋、为户籍相伍、《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商鞅变法
封建时期三公九卿制、行省制、上计制、察举制、台谏合一、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唐律疏议》、《吕氏乡约》、宣政院、汉倭奴国王金印、租庸调制、乡里制、鸠杖
近代时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三三制、戊戌变法、《奏定学堂章程》、《公务员任用法》、法币改革、协定关税
现代时期五四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或不同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题并自拟论题,阐述该主题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要有结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2023-12-25更新 | 165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社会发展与赋税制度】

材料一   对夏、商、西周三代的赋税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后发现:三代以农立国……井田制下,以地籍定户籍,土地税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体……自商代始,井田制出现,藉田以力,以力代赋成为新的主要的赋税征收方式……《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子言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费开支不小,从商代始,实行兵农合一制度。因而,赋税征收中租赋与军赋并举……赋税征课,据孟子所说均为什一税率。“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正如马克思所指的:“象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末,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

——傅文《从贡、助、彻看夏、商、西周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方式侵入我国经济的各个角落。这一时期,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尚处于发展中,经济畸形发展,田赋仍然是赋税的主要内容,但是出现了关税、盐税等新的内容。辛亥革命的出现,给中国封建制度一个沉重的打击。北洋政府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出现了“民族工业的春天”。商业税收也被纳入了赋税收入中,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结束了北洋政府割据的局面。政府对赋税制度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抗战期间,大片领地沦为日寇的占领区,主权无法恢复,大量的赋税收入被侵略者掠夺。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又陷入三年的内战之争,战争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创伤。

——赵永文《中国近代赋税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赋税收入的主要构成,并分析近代赋税制度产生的背景。
8 .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随着中国步入现代社会,现代性的侵蚀导致传统基层宗族社会受到严重冲击,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

——摘编自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实现了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彻底改造。

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治理概况表(部分)

阶段治理概况
1927—1936年开展土地革命与阶级斗争,使乡村农民获得了广泛权力,成为基层社会权力主体,苏维埃制度逐渐形成。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乡(市)参议会以20至60人选举一参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县参议会以400人到800人选举一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一次。
1946—1949年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成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
1949年至今全国各地城市都陆续建立、健全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村民委员会由广西走向全国。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2)结合材料二的史实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不断探索与现代性相适应的基层治理制度”。
9 . 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2023-12-20更新 | 1903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左图和右图对应的朝代。比较左图和右图,提取一条关于边疆治理的信息,并加以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