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2 . 军费与财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前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


北宋前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

——《历史填充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页 中国地图出版社


(1)指出材料一中北宋军队人数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三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2)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明代、清代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024-02-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2024-01-31更新 | 103次组卷 | 19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共同纲领》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规定(       
A.表明新中国开展了全方位的外交B.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C.体现了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要求D.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2024-01-2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20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唐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地方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及其意义。

材料二: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并在西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

——摘编自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司制度的演变历程。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笔记,其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事件意义
A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B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C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D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标志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A.AB.BC.CD.D
2023-10-06更新 | 726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廿七日,井上馨来谈(注: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刘云生(注:刘锡鸿,字云生)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此论至允。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与正使并接晤之。井曰:“中国……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制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为戒乎?”

——据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刘锡鸿谈及“西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部分证据材料如下:

①总理衙门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出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伦敦后,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

《英轺私记》是刘锡鸿的私人日记,也是一部回忆录,其有后来增补和修改的痕迹。

②一年多以前(注:1874——1875年),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③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④郭、刘二人积不相能,从遇事扞格(注:互相抵触)直到互相参奏,对使事及二人仕途均有影响。受到清政府的申斥,撤职急诏回国。郭后辞官归野,刘官至光禄寺少卿等职。刘后又参奏李鸿章,却落得“诏斥其信口诬蔑,交部议处”的结果,被彻底罢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学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充分运用4个证据材料进行分析,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3-31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2022-10-11更新 | 1893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君主专制是宗法向政治延伸的必然结果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奠基石
2020-10-01更新 | 4087次组卷 | 18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