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3 道试题
1 . 【人口流动】

材料一   河西水源丰沛,土地肥沃,雄吴、险津环峙,是屏蔽吴陇的门户和中原王朝西进道路上的重要中继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本地人口不多,且驻军花费巨大,武帝元鼎六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敦煌以东的西北地区不仅设立了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下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还设专职都尉“主屯田殖谷”。到西汉末年,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摘编自刘玉球《汉代入迁河西地区移民研究》等

材料二   人口流动贯穿于明代始终,全国范围持续不断的自发的人口迁移,在明中叶形成高潮,而有组织的大移民则再未出现过。灾荒、过重的徭役负担、人地矛盾是导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由于流动人口的持续和大量出现,政府起初努力制止流动的发生,而在事实上无法控制流动发生后,采取了顺应形势的人口管理政策——附籍,即允许流动人口在所在地区安插落户,并在当地承担国家赋役。明代中期流出原籍的民众仍以从事农业为主,晚明则不同,随着明代社会的发展带来分工的细化,农业依然是一部分人的选择,但更多的是从事其他行业。离开农业的人有做乡绅家人者,有给官府做事打工者,有从事手工业、商业者,还有就是行走于江湖的游民。同时,政府社会控制的放松,也令人们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摘编自张兆裕《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代向河西地区移民实边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明代人口流动与汉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流动人口主要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因。
2024-04-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据记载,皇帝决策很多大事都是通过奏折反复与地方官员讨论后决定实行的,并且奏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这表明奏折制度(     
A.降低了工作效率B.有助于君主的理性决策
C.强化了地方权力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 . 《论语·季氏》中记载孔子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分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孔子的“道”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B.孔子认为天下无道的责任在诸侯
C.孔子意在维护周天子的地位权力D.反映出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民族交融

材料一   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2)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023-11-0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上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

①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

②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③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军队),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④“北有狂虏(辽),西有黠羌(西夏)……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A.春秋B.西汉C.北宋D.清代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1)请将材料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史料与相应的时代对应起来。(填写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并指出汉武帝、唐太宗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处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2023-09-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战国策》记载齐宜王见颜斶,曰:“履前!”属亦曰:“王前!”。《晋书·庾峻传》这样描绘秦朝,“秦塞斯路,利出一官”“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于朝者,商君谓之六蝎,韩非谓之五蠢”。《离骚》当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起汉代士大夫共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重视社会教化B.皇权专制制度建立
C.中央集权发展结果D.儒术治国成为主流
7 . 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由专门的御史组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监察组织及其他的专职或兼职的监察官员组成,不同的监察主体所采取的监察方式各不相同。言谏官员通过向皇帝检举或控告官吏违法失职的方式来行使职责。侍御史和丞相司直通过考察各类文书和百官公卵的奏章,从中发现不法行为并及时进行上报。检察官则是对上计簿中所列的项目如户口、垦田等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官吏政绩的优劣,提出赏罚意见并报皇帝批准。东汉时的侍御史“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成仪,有违失则动奏”。

——摘编自肖赵冰《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元封五年汉武帝正式确立刺史制度时,正式撤销了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四年之后又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形成了十三刺史“分部行刺”的监察方式。《汉书》记载: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意即刺史是御史府的官员,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境”的官员。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列举秦汉时期的监察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
2023-10-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朝对户口进行登记和调查都是有规律的,《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记载,“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凡天下人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也就是说国家每隔三年就要编一次户口,每隔一年就要编造一次账簿。唐朝政府重视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     
A.解决人口流动频繁无法控制问题B.为赋役制度的推行提供依据
C.将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D.强化基层治理和控制人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阔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实行的宽容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时期还采取措施发展贸易通道,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核心的互市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的意义。
10 . 根据《里耶秦简牍校释》中的记载,工作考核为最后一等的官吏,因身体有病患三个月以上不能正常办公的官吏、有过错被免职或者被废黜的官吏,都要被派到六国旧地去任职。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直接激化了秦末社会矛盾
C.促进了官员良性施政形成D.反映了旧地官吏地位低下
2023-10-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教研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