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1—1842年英国部分城市失业人数(单位:人)

城市适龄劳动人口数就业人口数失业人数
全日制就业人数部分就业人数
利物浦481818415952378
斯托克8215120428664145
考尔尼492396416042355
奥德翰19500950050005000
阿灵盾373813891622727

1852年,英国出台了《院外救济条例》,明确规定济贫监督官向身体健全的成年男子所提供的院(济贯院)外救济中的一半应是所必需的实物;在任何情况下,济贫监督官所提供的院外救济的期限不能超过一周。接受院外救济的身体健全的成年男子必须接受济贫监督官所安排的劳动。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初,英国的济贫法制度还提供失业教济。在严格的内济贫原则下。失业者只有进入济贫院方能得到一些以牺牲自由乃至人格为代价的救济。院外救济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很难得到,同时还伴有一种道德检验措施,失业者在领取院外救济前必须接受有关其道德、品行方面的调查,以决定其是否真的值得救济,许多人为了避免接受这种近乎污辱性的调查,根本不愿申请院外救济。这样,因失业而接受院外教济者的数量在19世纪末较之19世纪前半叶大大降低,同时,接受院内救济的失业者则不断上升,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后,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失业人数不断增长,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摘编自丁建定著《英国济贫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期英国济贫制度面临挑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济贫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11-0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代)士族人物几乎垄断了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及中书省中书舍人以上的显要官职。在选举制度上,资品的评定完全演化为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第高下为标准。官职的清浊、升迁之速,完全看门第是上品还是卑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建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把考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选官的依据及其影响。
2023-10-25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发行过一系列纸币,统称为钞,包括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等,这些均以当时的年号(中统、至元、至正)来命名。中统元年(1260年),政府始印行“中统元宝交钞”,之后又印行“中统元宝钞”。自此,纸币发行权专属中央,建立起统一的纸币制度。至元钞最稳定,流通时间最长,前后超过36年,是元代最重要的通货。至正钞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开始流通,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后期至正交钞的大量印刷,致使物价上涨十倍有余,人们不愿意使用,以至于许多人用纸币糊墙铺地,交钞形同废纸。1332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即位,此时的元朝已经凋敝不堪。政治腐败,军费开支巨大,财政入不敷出,纸币滥发,物价飞涨,再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都导致元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灭亡。

——摘编自屈梦夏《元代纸币制度》

材料二   随着国民党3~6个月剿灭共产党的计划破灭和内战时间的拉长,军费给政府带来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此时,由于人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兑换法币的过程中就受到损失,对国民政府和四大银行失去信任,所以政府发行公债等筹措军费的方式已经失效,于是政府又开始发行货币弥补巨额财政赤字。1947129日,中央银行发行1000元、2000元、5000元关金券大钞;而在19487月,中央银行发行的关金券大钞的币值已变成1万、5万、25万元。持续疯狂印钞的结果就是法币的发行量由抗战胜利初期的5万亿元飞速上升至19488月的604万亿元。上海的批发物价较1937年上涨了472倍,至此法币彻底破产,崩溃时总发行额达663万亿元。

——摘编自邢嘉《国统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末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末期发行纸币的相似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毛泽东一边稳定新中国政权,一边发展新中国事业。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进行了武装干涉。基于国家安全的战略立场,毛泽东作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能否实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治国能力。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工业建设,我国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工业体系。

材料二   为不断推进新中国的稳定发展,毛泽东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在历史的行进中边探索边总结。毛泽东对新中国民主政治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发展建设中,毛泽东强调要总结一切有益经验,在1956年,他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中的各项得失。

——摘编自季春芳李正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对外举措和政策?新中国有计划有重点开展的工业建设的开端是什么事件?
(2)新中国成立后,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建国初毛泽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2022-12-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回答下列问题

然宋之所以得行者(纸币流通),每造一界(一个批次),备本钱三十六万缗,而又佐之以盐酒等项。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酒,则以钞入诸务。故钞之在手,与见(现)钱无异。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的必然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2022-11-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由于田制不立,“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占田极少的自耕农户或沦为佃农,或涌入城市成为流民。北宋政府规定,农村占田20亩以下的五等户、城市家财50贯以下者为“贫下之民”,灾害的检视、赋税的免除到劳役的征发皆以此为准。除了传统的常平仓等救荒措施外,北宋先后出台济贫的法律,并设立福田院和居养院等机构,收养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新兴的富民阶层也在地方设立经常性的机构,赈济邻里、兴教助学等。但纵观整个北宋,民间救济的地位和效果都难以和政府相提并论。

——摘编自张文《论两宋社会保障体系的演变脉络》

材料二   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的英国(英格兰),贫困流浪人口逐年增加,其中一部分成为前工业时代的廉价劳动力,其余则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随着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新教徒们认为贫穷是懒惰造成的,是可耻的;他们认定只有辛勤工作才能创作财富。1495年,英国颁布第一项关于贫困的法令,规定健壮的流浪穷人一旦被捕则须罚监禁数日,其间只供应水和面包,之后则强制遣返至出生地;如再次被捕则加重惩罚,甚至要遭受鞭刑;儿童流浪者必须充当学徒至成年。部分英国人文主义者则强调贫穷的社会因素,他们推动了英国议会济贫观念的转向。1572年,英国出台济贫法令,强调为健壮的流浪穷人提供工作;1598年,英国设立了贫民监督官办公处,负责征收济贫税和为健康的穷人提供工作。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济贫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政府对贫民态度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英济贫活动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巡回审判最早出现于亨利一世时期,但那时只是偶尔使用,未成制度。亨利二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巡回区,并定期派遣王室法官巡回全国各地受理案件。巡回法官在地方主持审判时,因其采用陪审制,判决更为公正,对当事人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实行巡回审判制度的结果是大批原本由地方公共法院或封建法院审理的案件被转移到了国王法院。至此,国王司法权延伸到了全国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国王法院包揽了全部的刑事案件和几乎全部的自由土地纠纷案件。

——摘编自李培峰(《英美法要论》)

材料二   19823月颁布的《民事诉论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需要和可能派出法庭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可以就地办案后,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农民不必再到县城人民法院上诉,人民群众能够不误工,不影响生产或工作,也可以使民事纠纷就地得到解决。福建龙海县角美人民法庭1983年办结各类民事案件129件,做到办结一件,执行一件,回访一件,因此历年积案大幅减少。在巡回就审过程中,法庭还及时对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了生产队群众。

——摘编自张卫平《改革开放40年法律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中世纪“巡回审判”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英国政治与法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中世纪“巡回审判”相比,我国20世纪80年代“巡回审判”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巡回审判”制度实施的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淡化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之中,连字数都有定制,读书人能做的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而且文字要模仿圣贤口吻,这叫作代圣贤立言。当时士人研习八股文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洗脑”,他们浸淫于经典著作,陷于但患其不行,不患其不明的教条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言行准则。

——摘编自高波《走出腐败高发期——大国兴亡的三个样本》

材料二   1931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此次考试为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遗教试行五权制度后行使考试权之创举,国民政府称之为国家第一次抡材大典。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为一般科目,第二试为专业科目,此两试都是笔试,第三试为口试。第一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二试,第二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三试。第一试的科目有国文、公文、建国方针、建国大纲、党义、宪法、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口试时主考官与考生面对面就座,主考官亲验笔迹,询问姓名、年龄、籍贯、志趣等,每次15分钟,测验考生的口才、态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与经验。

——摘编自董佳《1931年民国首次国考


(1)根据材料一,简述明清八股取士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采取八股取士的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在考试内容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的背景。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八股取士与南京国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试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化、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意志,官僚制度中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也就被削弱。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甚至为了迎合上意,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2022-10-2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

——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