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904年)

办学宗旨“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即根据当时的条件,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主要措施一是,“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每家散给一本。”
二是,“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广为译书刊布”,使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本外国家庭教育书籍。
三是,将“初等小学识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由地方官广为散发。
保育方针“专在发育其身心,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
保育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手眼习用于有用之处”作为开发幼儿心智意趣的重要途径。
师资建设“女师范生为保姆以教之”兼以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

——摘编自吴洪成《论清末学前教育立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加以评析。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 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 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 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 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 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 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中的共同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政变后,格党成为执政党……18世纪大部分时间都由辉格党执政。在该党执政期间,英国建立起了内间制及政党政治的某些基本原则,如18世纪上半叶形成的国王不参加内阁议会、以首相为核心的内阁领导政府的原则,等等。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直接选举产生,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国定为435名,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分选区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两年,每两年选举一次。因会议员可以连选连任,没有任职年限的限制。国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除此之外还享有财政控制权、监督权、人事权、国会自治权、弹劾权等权力。

——摘编自田洪俊《考察美国议会的几点收获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说美国国会的权力来源和权力范围。
2022-03-2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选拔问题,史书称为选举。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自此以后,举孝廉制度形成并得以贯彻执行。当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只不过二十万,两者所举孝廉名额相同,事实上很不平均。名额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此后,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又后复加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自七世纪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已规定了文字考试,人们通过科举考试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职官员。1901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在1902年的各省考试中开始实行。政府认识到需要一种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决定把书院改建为西式学堂。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政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同时决定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得进士或举人的功名,但需要按照他们回国时考试的成绩来决定。绅士——文人阶级在政府废除科举后则另辟办学堂,因为学堂也能授予毕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何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官吏选拔制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5 . 民法典

材料一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全文共3编:人法、物法和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1900年施行的《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至今有效。它分为5编,包括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和继承法。肯定了公民私有财产权不受限制、契约自由、以及过失责任等这些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但对绝对所有权有所限制; 契约自由原则的含义与法国民法典的“一经有效成立就不能随意变动必须履行”不同。

——摘编自谢伟《<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之比较》等

材料二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启动编纂民法的工作,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中共十五大以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2002年,第四次民法典起草工作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情况作出新规定。202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德国民法典》对《法国民法典》的继承与发展。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速民法典编撰的历程。
6 . 乾嘉以降,华北乡村偷窃庄稼的事件频发,村庄普遍通过组建青苗会,雇人看青,以应对秩序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帝在一份上谕中指出:前据三河县民人王自士呈控命案内有该县王官屯庄“老虎会”(秘密会社)名目,特饬邹炳泰等派员确查,兹据奏查明,该庄并无“老虎会”之名,惟于庄稼成熟时,各家伙同看守,立有“青苗会”名目等语。乡闾春耕秋获,守望相助,以防攘窃,原属风俗所恒有,惟不应立有会名,著该地方官即出示严禁,各村民每届收获之时,准其照常看守青苗,但不许纠众结会,如有倚恃人众滋生事端者,即行查拿惩办。

材料二   随着乡里组织遭遇巨大危机、乡村治安教化、催粮征税、差徭摊派等事务乏人承办,青苗会乘机接手村庄公务。 尤其在办理差徭环节,青苗会会首甚至绕开乡保,“私行出贴撵办差务”。与此同时,青苗会会首通过介入村庄公务,进而实现对乡保人选的控制。道光十六年,在审理宝坻县新得里李三店庄乡民争夺看青权的命案中,琦善并未聚焦于青苗会,而是仅关注命案本身,因此也没有对青苗会作出任何价值判断。道光十七年,在审理永清县一起看青命案中,琦善依旧没有对青苗会采取任何措施。

材料三   同治六年,宝坻县厚俗里前白庙庄青苗会首事孟省三因年龄问题,向知县申请告退:今身年愈(逾)八旬,耳聋眼花,动履维艰,不堪办理青苗会事,所有差务身系帮办之人,照常经管,不敢推诿,身庄青苗会首事现有三人,均系年轻精明强干之人,办事妥当。况且庄众素行信服,以后青苗会中之事不论有何事宜,与身无干。今岁身庄青苗圈地已经完毕。为此禀恳,叩乞大老爷,伏念身年老、耳聋、腿迟,施恩将身首事之名准退,其差务仍照常遵办,不敢有误,则感公侯万代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洪兵《清中后期华北乡村治理——以青苗会若干京控案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朝政府对青苗会态度的变化进行解读。
2024-02-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尽级,有效分配中交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

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第三,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材料二: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新大陆的发现和宗教改革,使欧洲出现了主权国家并存的局面。之后,各国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所有这些都为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新大陆的发现,对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起了直接推动作用。地理大发现在国际法中提出了新的课题。许多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所谓无主地的取得及其相关联网题,引起了一系列的争执。同时,新大陆的发现也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世界商业联系不断扩大,商品货币关系不断加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从而为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三:宋朝和明朝的乡约


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儒家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这一时期,理学家们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投身基层教化,吕大钧兄弟四人在家乡蓝田创立的《吕氏乡约》,成为乡约教化乡里的范本,该乡约以“德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总纲。并规定:“年高有德、堪身体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举为乡约正副的基本条件,即声望和学识是乡约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务是扬善惩恶,对乡里社会实行教化,在乡里社会提倡互敬互爱、急难与关的淳朴社会风气。”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吕坤《乡甲约》

材料四:新中国主要法律制定表:

时间

主要法律文件

20世纪50年代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改革开放后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中共十八大以后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入宪法。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和明朝乡约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对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进行简单解读。
2024-02-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万历年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
(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运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实行金本位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进行阐释。
2023-02-0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标准变化很大,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政绩”标准。包括对一般性行政官员的考核和业务官吏的考核:对一般性行政官员如部门首长和地方行政首长,则考核其所属部门或地区的户口增减、垦田多少、钱谷收入、盗贼狱讼、教育水利等,也就是说,是综合指标的考核;对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吏,其考核依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在唐宋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在明清是清、慎、勤等。这些被认为是所有官吏必应具备的品德,也是考核的基本内容。

——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要求:论题明确,表述准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成文)
2024-02-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