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28 道试题
1 .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这些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2022-11-28更新 | 343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桓台二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2022-11-28更新 | 142次组卷 | 48卷引用:【市级联考】吉林省吉林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     
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2022-11-26更新 | 1307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巩固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2022-11-26更新 | 106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2022-11-26更新 | 770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帷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遥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朝中央官制运行方式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2-11-26更新 | 3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3-2014年江苏邗江中学(集团)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8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904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2022-11-25更新 | 129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022-11-19更新 | 647次组卷 | 41卷引用: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高三查漏补缺专项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