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规定:建立一个由不受党派控制的3人组成的文官委员会,其中两人不得来自同一个政党,对部分官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文官进行分类,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等等。此举旨在(     
A.打破美国分权制衡机制B.推进美国文官政治中立制度
C.保障国家政策的连续性D.稳定党派利益提高文官地位
2 . 有学者在论述新中国外交时,认为中国已从“70年代前的‘体制外’国家和80年代的‘游离性’国家,转变成了‘体制内的负责任大国’”。该学者旨在强调现代中国(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B.外交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C.多边外交理念趋于成熟D.外交方针随着世界形势不断变更
3 . 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教民条约》:“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A.维护社会的稳定B.借助礼仪强化等级C.完善邻保制度D.依托宗亲教化乡里
2024-06-0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     
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
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
5 . 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明确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唐宋到明清政府逐渐严厉防止“冒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以削弱地方势力B.为加强专制集权
C.保证了选官公平D.为缓和社会矛盾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能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才能称之为剧变。在近几百年的全球化浪潮中,以下五次剧变,不仅波及了全球,更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进程和方向,我们至今仍生活在由这五次剧变所塑造的思潮、价值与世界之中。

第一次

英国:《大宪章》与有限政府的起源

第二次

美国:制宪会议与英国传统的集大成者

第三次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世界的重塑。

第四次

欧洲:工业革命与人类进程的飞跃

第五次

苏联:苏维埃革命与世界格局的重塑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5-28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道德是自我反省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会借助于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仁宗景裕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材料二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2024-05-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材料中反映的政治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024-05-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当时的“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如果说汉唐统一的是农耕地区,那么元朝统一的便是农牧两区。从此,女真人的金国、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西辽、藏族人的吐蕃、汉民族的南宋全部被蒙古人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古、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元朝建立的意义,在于从此中国不再只是汉民族的“小中国”,从此中国开始变为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   辛亥革命终结了王朝的历史并开启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构建进入实践阶段,并与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相伴而行。一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国家体制对社会身份的要求,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对人口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改造,将臣民转化为国民……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决策层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并且将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皆围绕中华民族来加以论述。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本身与国家的直接而有机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直接等同,所以,国家发展目标可通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加以表述,并且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的建设及塑造来实现。

——摘编自周平《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大中国”时代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法律上是如何将“臣民转化为国民”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内涵。
10 . 北宋名将杨业一门抗辽保宋的忠勇事迹,被演绎为各种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代杨家将戏曲中宋辽敌对和斗争是主要内容;明代起辽对宋的威胁逐渐被淡化,宋辽斗争戏份让位于忠奸斗争;清代还增加了宋辽通婚等内容,辽人形象也多有了血肉亲情。这反映出(     
A.民族关系由对立走向交融B.戏曲发展服务于民众需要
C.主流思想影响艺术的发展D.戏曲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