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民族主义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资产阶级用民族、祖国的观念把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想。它明确提出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个性的公民观念,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用民族国家代替王权国家、用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代替了王权利益至上观念,主权不受侵犯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

——摘编自张国臣《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它认为在竞争激烈、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它强调把国家的边界尽可能的扩张到本民族全盛时期所统治过的历史疆界或天然疆界,极尽可能地为本民族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它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最有资格普及到所有的民族。它认为民族间的竞争根本上依靠军事力量,并且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进步。

——摘编自于海峰《论民族主义的演变、作用与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欧洲民族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上也将秦政,即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广至所有统治区域,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战国后期以来的大一统政治理想成为现实。文帝、景帝之时,有贾谊、申公等人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儒家之礼义制度,巩固大一统之政治。武帝即位,举贤良之士征求对策,传之无穷”“施之罔极大一统政治理想至此已经成为帝王孜孜以求的政治和治理目标。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大一统

材料二   大一统至少包括了三个居面的机理,即追求团结统一而反对分裂的国族取向、一系列旨在抟成凝聚的中心性政治安排、一个现世取向的富含韧性与弹性的文教系统(道统)。大一统不仅仅是一种国家理论,它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在于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天下。

——摘编自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认识。
2024-01-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
2024-02-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辅佐国君以行治国之事者,在春秋时期多被称为“相”。终春秋之世,列国担任治图重任的“相”,皆属卿族。这些卿或随国君外出参加各种礼仪,或主持国政以决国家军政大事,实为卿权势力强大的一种表现。战国时期的“相”往往只有职官的意义,不是传统的贵族身份的标识。因为在国君的周围不需要存在能够使其“易位”的人物,而需要俯首听命的大臣。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为这一新格局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布衣卿相之局的噶矢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结构大变动中即已鸣响。

——摘编自晁福林《论战国相权》

材料二   唐初,“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起草文书诏令,原属中书省的职责,唐玄宗时则正式设置输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垂相,号令征伐”,皆出其手,“其后逸用益重,而礼遇益亲”,“又以为天子私人,元充其职者无定员”。在代宗永泰年间,又于内朝设立枢密院,以宦官充任枢密使,“其职掌惟承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如此,则原来共同执掌军国政令、佐天子而统大政的中书、门下省,都降低为只能照章办事的执行机构。

——摘编自魏俊超《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相职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相权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国际视城中“共同富裕”目标(追求)的相关表达(部分)

相关表达话语提出者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英]边沁
(1748—1832)
和我们自己个人的完满发展比较起来,我们必须更加注意去改善我们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的这个社会有机体[英]萧伯纳
(1856—1950)
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服务,即没有任何阶级、种族、性别与宗教等差别的社会福利服务,可以发挥这样的社会功能,那就是促进和提高全社会走向社会协调的态度与行为[英]蒂特马斯
(1907—1973)
(理想社会)在有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较少的职业劳动和较多的个人劳动的情况下增加社会富裕;通过更健康的环境、更少的恐惧、更人道的劳动环境和更多的个人支配的时间改善全社会的生活质量联邦德国社会民 主党(1989年《柏
林纲领》)

——整理自丁建定《“共同富裕”的国际视域与中国话语》

(1)根据材料,概括上述话语中“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国家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
6 . 货币的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括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造材质角度提炼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次币制改革造成的共同影响。
2024-05-23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已纳入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的郡县体制,但所设郡县只不过是中央王朝的政治和军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为当地土著民族的上层直接统治,实为“郡国”并存。……隋文帝统一全国而对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则鞭长莫及,唐代实行羁縻州制而使这里变为经制州、羁縻州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存的“三管齐下”。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材料二   元代在今贵州一概取消地方民族政权并改羁縻州峒制,通过以地势分属的四川、湖广和云南3个行省,全面推行土司制。明代在今贵州境实行“土流并置,军政分管”的政策,卫所和土司各有辖地,互有分工,卫所管军户,土司主要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卫所插入土司地区,控扼军事要道,并以此为据点,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清代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各长官司置于府、州、县的管辖之下,或增设副司以分其权,或收为土舍、土弁听流官调遣,许多土司已是名存实亡。

——摘编自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唐时期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至唐时期相比,元代以后贵州地区边疆治理的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024-05-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道德是自我反省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会借助于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仁宗景裕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材料二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2024-05-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凭借自己的国际优势地位,于1810年实行了金本位制,伦敦很早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和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白银大量增产,银价猛跌,资本主义国家为稳定币值,德国、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相继实行金本位制。法、意、比、瑞士原曾缔结拉丁货币同盟,但到1878年也不得不放弃金银复本位制(停铸银币),俄国、日本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美国也终于在1900年颁布金本位制法案。进入二十世纪初,即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形成了金本位制通行的世界货币体系。

——摘编自赵从显《从金本位制到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拥有压倒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垄断3/4黄金储备的条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特里芬两难问题”,这导致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这一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随着美国逐年国际收支逆差及美元洒向资本主义世界各处的数额不断增大,无论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贷款,或成立“黄金总库”、搞互惠借款,都不能解脱美元窘境。到1971年底,工业生产还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而从1971年二季度起,美国对外贸易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入超,更严重地震撼美元信用。同年,美国关闭黄金兑换窗口,这样,美元信用就难以维持了。

——摘编自张云《金融危机、美元危机与世界货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初形成金本位制通行的世界货币体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信用难以维持的原因。说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变化给中国外汇储备的启示。
2024-05-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义学是给与士人免费入学,甚至帮助他们解决食宿问题的一种具有慈善性质的教育机构。义学含有推广教化与以富资贫两方面的理想,并以义庄和义田作为经济基础,使得教化能普及更多的民众。自北宋以来,义学常以应举为教学目标,不过对德行也很重视。南宋义学的教学出现举业与讲学并存的情形。举业在科举发展的环境下维持不辍,而理学家在义学中讲论德性知识的探求与实践,则使得士人即使举业无成,或无意于举业,也无碍于进入义学来接受教育,而将所学用于待人处世之上,于是义学所发挥普及教育的作用更为扩大。

——摘编自梁庚尧《宋代的义学》

材料二   清朝十分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化,制定了积极的民族文教政策。府、州、县学针对科举考试的教学内容很难为知识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子弟所接受。于是,设立一种新的面向大众的启蒙教育机构成为时代之所需,义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特点与时代需求相适应而得到大力推广。

下图为清代贵州义学发展趋势图(单位:所)。

贵州义学发展趋势图

——摘编自许庆如《清代贵州义学的时空分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义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2024-05-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