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拆》,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整理自《科举制废除利弊之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核官吏的内容因职务而异, 据《宋史·职官三》记载,以“七事”考核监司。七事为“一曰举官当否, 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 四曰兴利除害, 五曰事失案察, 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以“四善”、“三最”考核守令。四善为“德义有闻、清谨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三最为“狱讼无冤、催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振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是治吏的重要工具之一,事关对人才的选拔任用,不仅涉及到对其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和财经法纪的审计考核,而且还要做出评价,确定等级,作为对官吏赏罚任免升降的重要依据。
——《宋代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
材料二 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据人教版教材、教参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官吏考核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2016-11-27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吉林长春普通高中高三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隋文帝即位后,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隋文帝作为雄图大略的政治家,北周既未能统一天下,又迅速走向腐败而亡国,其历史教训需要总结,以为借鉴,从而励精图治,以适应长期分裂的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中央机构中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实权集中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三省特别是尚书省。地方官制,隋文帝废郡,而成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一些州县。……中央还常遣使出巡考察地方官政绩。废除魏晋以来做官凭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而实行州县推荐人才的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后来又增设通过考试选拔的进士科。制定《开皇律》,废除前代的枭首、连坐的酷法,为唐宋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靳生禾《中国古代的变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
(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