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甲长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情况,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1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宗室户和官绅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为了遏止流民,明代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和迁移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
(2)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户籍制度。
2021-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兵制逐步完备并定型。至定都临安后,收三大将兵权从而形成新的兵制,此后直至南宋灭亡,再无大的变化。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的私兵化性质,在宋代以后的历代各朝,也相仍不改。此外,为防止三将帅重演”陈兵变”的政变刷,宋代把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家代还实行“更成法",禁军少在京,常分番往边及请路电驻驻泊,三年一替,更出远入,使之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力最强。宋代兵制改革当然为赵家皇室消除了腹心之鹿,有利于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兵制改革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二百多年的藩镇并立、割据风行、武夫作乱,兵祸连年的混乱局面。

——摘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隋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义仓具有自治色彩,是典型的民间储备。但开皇十五年以后,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隋朝仓储充盈,号称够用五六十年,但真的发生自然灾害时,竟造成了人吃人的惨剧,原因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按照隋朝制度,地方官开仓赈给,“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因此可以说, 是隋朝仓库管理制度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代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安史之乱发生后,地方被“叛军”控制,粮食紧缺,中央在战争中接连失利。

鉴于上述问题,南宋创办了以民间力量主导,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社仓。 回归三元结构,并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粮食储备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0-05-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陈云根据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毛泽东支持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结构、生产和流通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高宁《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隋朝统一后,对监察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隋炀帝仿照汉武帝的做法,颁布了新的“大条证书”。汉武帝的“六条”是“专纠郡国二千石”,即郡守国相,精炀帝所纠则是地方上有品级的所有朝廷命官。汉武帝特别强调对地方上“豪强”监视(一条、六条),隋炀帝则强调要“穷逐”部内“盗贼”

对豪强的纠检由第一条退居第三条。汉武帝“六条诏书”的第四条是指监察纠举郡守选任属佐的不法之举,而隋朝既无地方行政长官自辟(任命)僚属之制,也就没有必要将此专门提出来作为监察事项。此外,隋朝新六条增加了“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而汉代则无此项。隋炀帝的这些改制为唐所沿袭,影响深远。

——摘编自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隋“六条诏书”的内容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鱼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一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质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也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和标志。我军在1927年8月建军后,一直致力于建立红色政权,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漫长的战争年代,由于条件艰苦,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环境残酷及客观条件所限,我军一直未能实行军衔制度。但在国共合作时期,我军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街制,后来由于战争环境变化和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而被终止,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5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军官以元帅军衡。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发布授予朱德等十人以共和回元帅军衔的命令,周恩来总理发布将军授衔命令。此后各部队陆续举行了校官、尉官授衔典礼,各部队首长授予所属部队士兵以军士和兵的军衔,《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行军衔制是“我国武装力量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的重要举措”,《解放军报》发表社论阐明了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

——摘自徐秉君《新中国两次实行军衔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军队长期未能授予军衔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军衔制度改革的意义。

2018-05-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皖江市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