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玄宗以前,政府对盐业产销并未实行龚断性的禁榷制度,安史之乱爆发后,平原太守颜真卿为筹措军费对抗叛军,“以钱收景城郡盐,沿河置场,令诸郡略定一价,节级相输,军用遂赡”,实施榷盐制度。唐肃宗时,第五琦出任盐铁转运使,沿用汉代的盐业专卖法,在生产、统购、销售等方面设置监、院等政府机构,运用国家政权统购亭户折纳租庸之外的全部产盐,加以榷价后再由政府有关部门运输销售,不许盐业私营。此后,禁榷范围扩大到茶、酒、铁、锡、铜等重要领域。唐武宗时期,在《禁园户盗卖私茶奏》《禁商人盗贩私茶奏》等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榷茶法,对茶叶实行周密的管理制度,垄断经营,以解决财政危机。

——摘编自刘玉峰《唐代禁榷制度的发展变化》


(1)指出唐代禁榷制度发展的特征。
(2)简析唐代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2-05-15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至“五四”有两次较大规模的白话文运动。晚清的白话文作为通俗教育的工具,强调口语化,属于单一的应用语体变革。晚清文人提倡白话,但不打倒文言,可以两种语言并行不悖。白话文运动在1903年前后达到高峰,1909年后逐渐消退。白话文运动的再次兴起是1917年以后,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口号,将“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此后,教育部相继公布了《废止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通告》等一系列法令。关于通行全国的汉语标准语,虽然清末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的称谓变化,但五四以后国语的推行和白话文运动相互结合,才真正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摘编自陈迪强《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材料二   1949—1958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中共中央确定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50年,刘少奇写信给中宣部负责人陆定一,提出要研究亚洲邻国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经验。1951年,毛泽东两次约请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讨论文字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方针。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决议。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别于1956—1959年予以公布。此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相继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有何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人民解放军长期处于临战状态。近30年来军队的主战武器、训练方式没有大的变化。1977年中央军委决定,统一全军上下的思想,明确教育训练的地位,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应该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全军在裁减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对编制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为适应多兵种合成训练需要,1989年全军颁发新军事训练大纲,首次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步骤进行统一和规范,建立了现代条件下单兵、分队、合同战术和战役四个层次有机衔接的训练体系,实现了我军由注重单一兵种训练向注重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需要,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专家教授深入部队演兵场开展全军高科技知识教育和军事理论创新。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应自觉地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全军和武警部队在着力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加强反恐、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解放军报》2008102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年以来我国军队训练战略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77年以来我国军队改革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屋舍之税起源很早,且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先秦的“廛布”首向官府管辖市场中的商业用房征税。汉代的“市肆之税”指向官府和私人用房,既有商业性用房也有居住用房,具有城市土地利用、屋舍和经营税共征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店舍之征开始对房屋划分等级,屋舍之税的征收办法开始具体化。唐代“间架税”具有单一屋税的性质,征税办法的操作性强。五代十国时期“屋税”之名正式出现,且成为国家常赋。宋代确立城郭之赋以及宅税和地税的分野。由此,屋税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税目,改变了此前屋舍、土地利用和经营税混而征之的情况。这一嬗变,是我国古代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建筑用途多样、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据吴晓亮等《先秦至唐宋屋舍之税嬗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唐宋房产税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房产税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咸同之际(1850——1875),是晚清财政体制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关税所入仅存虚名”,中央政府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起初被动默许地方自行筹措军饷,后来却主动督促各地督抚“无论何款,赶紧设法筹备”。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晚清政府也曾试图将下放的财权收归中央,却使得地方财权进一步扩展,终使财权下移之局呈不可逆转之势。各种洋务企业的开办,地方掌握和控制了新的财源一官业盈利,随着洋务局所的增加,所需人员增多,督抚的用人权也延续下来,以省为单位的经济体系、财税体系、军事体系、外交体系逐步形成,地方事权的扩展成为财权下移的一股推动力量。此外,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晚清财权的下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蔡国斌《咸同变局与晚清财权下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美国妇女的处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战对征兵的需求导致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同时,这一时期美国的妇女运动与妇女职能的转变是近乎同步发展的,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也是国内稳定政局的需要。同时,总统竞选人为提高自己投票率也向妇女抛出橄榄枝,给予各种承诺。战争年代是新兴的“新女性”群体自由和机会不断扩大的年代,也是大变革的年代。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美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兵制逐步完备并定型。至定都临安后,收三大将兵权从而形成新的兵制,此后直至南宋灭亡,再无大的变化。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的私兵化性质,在宋代以后的历代各朝,也相仍不改。此外,为防止三将帅重演”陈兵变”的政变刷,宋代把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家代还实行“更成法",禁军少在京,常分番往边及请路电驻驻泊,三年一替,更出远入,使之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力最强。宋代兵制改革当然为赵家皇室消除了腹心之鹿,有利于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兵制改革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二百多年的藩镇并立、割据风行、武夫作乱,兵祸连年的混乱局面。

——摘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每110户为1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甲长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情况,以便合理征发赋役。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1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宗室户和官绅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为了遏止流民,明代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和迁移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
(2)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户籍制度。
2021-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精密检验仪器。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甚久,“天下之人苦而无告”。到至德年间,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民富者,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杨炎税制”的精神实质为历代仿行不替,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行的“方田均税法”、明代张居正施行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时推行的“摊丁入亩”法,都不过是杨炎税制的翻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杨炎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析杨炎税制改革的影响。
2021-05-30更新 | 39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