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
A.实现以货币地租为主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
C.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成熟D.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魏征收的锦、绢当为口赋和算赋的合并。不同的是汉制征收货币,魏制改征实物;汉制以丁为征收单位,曹魏把人头税等货币折成绢、布以后,如果把完整成匹的绢、布,断裂成零碎的片段来折合成人头税,不但计算起来存在着困难,而且碎裂不成整匹的绢、布,也不能再制衣服,这对人力物力来说,都是莫大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东汉末年以来,剥削过重,逃亡者多,户较丁更不容易流动,也就更便于征调,故魏制以户为征收单位,并易其名为户调。户调实施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古代中国,家庭纺织业始终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一直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政府编户齐民一部分都被世家豪族分割去了,政府的税源日益减少,封建政权自然更需要加紧对自耕小农的剥削,这样,就会既向他们要大量租谷,又向他们要超额的调绢了。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户调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实行户调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侵华前,太行地区手工业较发达,各地就地取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如造纸、熬盐、采药、酿造、陶瓷、皮革、丝织、草帽、竹业等,几乎遍布太行区各县。抗战爆发后,日伪严密的经济封锁和残酷的军事扫荡使太行抗日根据地手工业种类减少、规模缩小,无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中共在根据地开始推行互助组、合作社这种新的生产模式,重新整合劳力资源;对有重大发明及创新者提出表扬并予以奖励,举办生产展览会宣传技术创新,将手工业工人、技术人员组队研究技术改进。采用公私联营、开办训练班、奖励劳动英雄的方式以提高群众生产能力和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摘编自岳谦厚、赵智荣《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手工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行根据地手工业改革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89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教育部长马叙伦分别上书政务院,建议在政务院下设一个全国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邓小平副总理做出指示,要求荣高棠立即开始“搭架子”,筹备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同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在地方,县以上政府也逐步设立了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1954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的提名,任命贺龙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体育管理的组织体系方面,逐渐形成三大系统,即国家行政部门系统、军队系统和社会系统。

——据傅砚农《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体育管理系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体育管理系统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年,泰国曼谷王朝的朱拉隆功即国王位,进行了长达42年的改革。朱拉隆功首先逐步废除在泰国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的奴隶制度。他仿效欧洲,建立了新式法院,制定刑事法和革新民事法。朱拉隆功在地方上实行三级管理,把地方的封建势力和边远的藩属土邦都纳入全国的行政系统中。1899年,政府下令废除平民必须编制在一个封建官吏属下的规定。19世纪末开始的铁路建设事业把各主要产米区连接起来,大米出口成了遥罗最大的收入来源。以国王为首,暹罗王族和华侨商人将大量金钱投入碾米厂、罐头厂、水泥厂和纺织厂。改革中,军队受到国王的格外重视,这导致相当长时间内,泰国军人在政界有着极大影响。朱拉隆功改革取得了成功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摘编自段立生《泰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泰国朱拉隆功改革与中国戊戌变法相比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拉隆功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法国的高等法院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若法官们认为国王法令中存在弊端,可以拒绝注册并向国王呈交谏诤书。1765年,高等法院的法官甚至以集体辞职来抗议新增捐税。1771年,国王的新任司法大臣莫普进行改革,流放了原高等法院155名法官,建立新的最高法院;取消贵族买卖法官官职的制度,由国王任命法官;禁止收取诉讼酬金,由国家支付法官薪金,薪金高低取决于任职者是否一丝不苟的履行了职责。

莫普改革打破了国王和高等法院既有斗争又相互妥协的模式。支持高等法院一方和政府改革派之间产生了激烈的舆论战,民众同时接受着双方的影响,形成既反贵族又反专制主义的思想。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危机,将莫普清除出政府,重建高等法院。但是,这场旧制度末年的改革仍被认为是“法国通往1789年的一个显著的标识点”。

——摘编自洪庆明《莫普改革与法国旧制度末年的政治文化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普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莫普改革是“通往1789年的一个显著的标识点”。
2021-04-11更新 | 16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面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清政府坚持较为自由放任的货币政策,也没有提高货币的信用化程度与政府的金融干预能力。光绪十三年(1887年),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奏请置办机械自铸银元,试图恢复政府货币利权、缓解制钱紧缩危机、堵塞纹银外流等,但此举并未对晚清的货币金融制度有根本触动。加之晚清时期国家控制能力的不断下降,货币主导权进一步下移,货币主权几近沦丧。

材料二   明治政府在承继德川幕府金融主导力的基础上,以国家力量强力主导货币金融制度的改革。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银目废止令》,将货币制度统一为金币本位。1871年,颁行《新货币条例》,宣布本位币称“日元”,在法律层面建立了统一的近代货币制度。井上馨领导的财政金融改革坚持通货紧缩政策,使得日本初步实现了货币制度的统一。大隈重信建立统一管理的纸币制度,国立银行得到飞跃发展,货币的信用化程度迅速提高。1889年,日本颁行《宪法》,以宪法巩固了近代的金融与财政制度。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赔款再次建立并稳固金本位制,真正实现了从幕府到明治初期“与万国并驾齐驱”的梦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仲伟明邱永志《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货币主权几近沦丧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明治政府货币金融改革与晚清的不同之处。从中日货币改革的不同结局,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知?
2021-04-0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44年清军入关后,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人口土地急剧衰减,大小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简化赋税总类,并且“丈地计赋,丁随田定”,以期通过赋役合一的方法来消除前弊。康熙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不再加赋,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税平均地摊入田亩之中。到雍正末年,国家库存银两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多万两。全国人口更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1913万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301多亿人。中国封建社会由此出现了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

——摘编自王晶《漫谈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司法制度在基本沿袭唐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中央司法机关以大理寺和刑部为主,分掌司法审判和审判复核工作。御史台除监察职能外,也具司法监督和司法审判职能,同时设立“检法官”,专门负责根据案情详细检索出可能适用的法律条文,供判官使用,增强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另外,在三法司之外,在宫中增设审刑院,受命于皇帝,司法权力很大,不仅有权决定案件是否审理,而且是刑部之上的复审机构,限制了大理寺和刑部的权力。为了强化对地方司法机关的监督控制,宋代在州上设路,各路设提点刑狱司,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监督所辖州县司法审判活动的机构,负责复查地方审判案件。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司法制度的特点。
(2)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司法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救、养、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命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照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康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予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