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将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等开设商埠,当即获旨允准。百日维新期间,清廷颁布谕旨“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号召各省督抚在全国推广。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掀起新一轮自开商埠运动。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据《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外人居住和贸易将被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居住区商埠内,所有进出居住区商品都按运往内地对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所有居住区土地均由政府定价购买后转租,如租金及钱粮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

——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119782012年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


21983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自开商埠相比,新中国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
2023-03-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的来看,儒家是在“天下”的范围内来认识“夷夏之辨”,是从“大一统”的角度来看待夷夏关系的。因此,儒家不仅强调“夷夏之辨”,更强调“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在儒家眼里,一个族类的行为是否合乎“礼”的规范,是区别夷夏的根本标准。在此标准下,四夷如果遵礼可视同华夏一样对待,华夏如果失礼则被视作“新夷狄也”。有了“礼”分华夷的标准,实际上也意味着夷夏之间有了互变的通道,这样,不仅“夷变夏”不可阻挡,而且“夏变夷”也不可避免。在“大一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儒家对于夷夏关系的发展趋势也有独到的见解:“夷夏有别”只是暂时的,随着民族交往程度加深、民族充分发展和不断融合,“夷夏有别”的状况最终会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局面所代替。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民族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2023-05-1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疫病流行,吴有性、张介宾、李时珍等对疫病进行深入探究,建立了系统的中医疫病诊疗体系。他们指出,患疫之人多内伤不足……需注意养生防疫,调摄饮食。明代医家认为可通过消杀虫害,清洁水源,熏蒸衣物等方式,改善卫生条件以防疫。他们指出,疫病邪气多从口鼻而入,使用多种预防疫病的方药,擅用芳香类药物,包括雄黄、降香、香油、宣圣辟瘟丹、福建香茶饼等防疫复方,采用口服、塞鼻、洗浴、熏烧、喷洒等法治疗。

——摘编自李董男《明代医家扶正驱邪防疫方法探析》

材料二   1939年以后,日军在共产党根据地散播细菌,制造疫情。1940年,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专门卫生防疫领导机构,当年5月,陕甘宁边区成立延安防疫委员会,边区各区县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创办一批中西医合作的新式医疗机构。陕甘宁边区组织卫生知识宣传队、举办卫生知识展览会等。此外,在各根据地卫生防疫网络和专业药厂支持下,根据地开始普及全民预防接种,1941-1944年,仅陕甘宁边区群众防疫接种人数就达11万人,预防注射人数达7723人。

——摘编自白孟宸《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卫生防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医家在防疫领域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敌后根据地在防疫方面的成功经验。
2023-05-1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一般来说,人们怎样创造历史就会怎样叙述和研究历史。因此,历史学的变迁与社会历史本身的变迁历来同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史学发展概况

皇朝史《魏书》《隋书》《宋书》等
、碟谱和别传等《通志·氏族略》《北史·魏收传》等
地方史《通典·食货十》记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通典·州郡十三》
记荆楚风俗等
民族史《周书》《北史》《十六国春秋》等
中外交通史、域外史《法显传》《大唐西域记》《高僧传》《续高僧传》等
注:唐太宗贞观三年,正式设立中国历史最早的官方专职修史机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史”《二十四史》,有八部撰成于唐朝。自武宗以上,唐代诸帝皆有实录,玄宗时期的起居注多达700卷。

——摘编自瞿林东《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这一时期的史书内容表现出以世界历史为视角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九·一八”事变后,顾颉刚创办了《禹贡》学刊,注重对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该时期大量通史、断代史论著问世,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当时中国史学发展的时代因素。
2023-02-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大湾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城市是历史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祐二年(1087)十月,泉州港正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出于生存的需要,南宋统治者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控制,鼓励发展工商业,使得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上顶点。由于经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也有所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有宋一代,科学技术成果极为丰富,航海技术也相较以前有所提高,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新的高度。由于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南宋的大致方针是向北防御,向南发展。因此,面向东南海陆发展与东南亚等国的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作为海上对外交往中心枢纽的泉州也应时兴起。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泉州港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南北陆路和东西陆路的交通断绝”后海路转趋于发达的两条路线。

材料二   至道光四年(1824),“高家堰大堤溃决,冲毁运道,运河水量激减”。清江浦南北一带“运河底高已达一丈数尺,两淮积淤宽厚,中泓如线。向来河面宽三、四十丈者,今只宽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河底深至五、六尺者,今只存水三、四尺,并有深不及五寸者。舟只在在胶浅,进退俱难。”道光五年,黄河再次发生大水……运道淤塞严重,漕船纷纷搁浅于泥淖之中。然而,漕运维系着京师的粮饷供给,道光帝也不得不发布上谕,议行海运。其实,此时实行海运已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一是较元明时期,人们对海道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对于海洋航行知识了解的也更多;二是交通工具的改进也使得海运的风险大为降低。……道光帝由于得到了琦善等封疆大吏的支持,遂决定实行海运,批准了他们的奏请。

——《清江浦兴衰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江浦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城市兴衰的认识。

材料三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的必然性,并指出伦敦城市化早期进程的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济南,明代成为山东省会,晚清时成为主动开埠城市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认为通商口岸“利弊各半”,与其被迫开放遭列.强鱼肉,不如自开口岸“隐杜觊觎,保全主权”

1898年,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获批为通商口岸,自开商埠的呼声渐高。

1900年,山东巡抚袁世凯推行新政,创办教养局、工艺局、银元局、商务局和山东大学堂等。

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请开济南、潍县和周村为商埠,并最终得到清政府批准。《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

材料二   1915年济南商埠图



                              1915年济南商埠图

材料三   商埠区专门成立商埠总局,负责商埠之管理,旧城仍由历城县管理,形成“一城两制”的管理模式。商埠区的道路建设形成了经纬纵横的棋盘式格局,修建了排水设施,市内汽车交通、供水、消防、环卫、公园、体育场、茶园、电影院等社会事业与公共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随着市政建设大规模铺开,制度日趋健全,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大批资本涌入。20世纪30年代,济南有137家工厂,已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摘编自田阳《济南开埠:晚清城市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1)依据材料一,概括济南商埠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初济南商埠区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种神话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有其共同特征,同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摘编自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的内涵及创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于西晋年间盗掘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中发现出土,记录了从夏代至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该书记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伴子丹朱”。

——摘编自吴璐瑶《试论《唐虞之道》与古本《竹书纪年》对于古史禅让记述完全相悖的原因》

材料二 《唐虞之道》编著于战国中后期,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将神让制推崇极至,认为只有禅让制才能化民成俗,禅让的典范就是尧舜之行:“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此后,禅让思想成为了传世千年的主流思想。

——摘编自叶达《<唐虞之道>禅让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竹书纪年》和《唐虞之道》有关禅让记述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2023-05-06更新 | 410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B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乾隆帝的治理策略中,广东重于福建,陆疆治理重于海疆管辖,海防安全重于沿海国计民生。在传统农本社会中,海洋开发的利益很难触及乾隆帝国家治理的重大神经,更多地是将其置入国内一般安全同等的地位,乃至更加忽视。乾隆朝的海洋开发倡议,尽管得到部分沿海省份的力撑,但出于整体安全考虑,这种原本微弱的声音很快就被湮没了。

——摘编自胡志勇《中国海洋治理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在提升国家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第一,重视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及时制定或修订一批急需的涉海,涉外法律法规,加快《海洋基本法》《南极法》《海警法》的立法进程,促进国内海洋法律与国际海洋法的街接和转化。第二,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消除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第三,要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精法律、懂外语、善谈判、宽口径的海洋管理人才,创造多种途径支持我国海洋人才到国际组织中任职或参与国际海洋谈判,增强我国在国际海洋规则制定与决策中的话语权。中国将高标准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海洋公共产品,增进全人类的海洋福祉。

——摘编自王琪、崔野《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和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朝的海洋治理策略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在新时期海洋治理的策略。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海洋治理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