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北京冬奥会,是展现“中国式浪漫”重要舞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冬奥考察时强调,要在运营管理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亮丽名片。开幕式开始时间在202224日晚2004,中国有24个节气,这是第24届冬奥会,中国队24分出场,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的北京冬奥会,一场开幕式,大气而浪漫,点点滴滴间都是诗意中国的最美印记。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北京冬奥会向世人普及了中国传统的岁月算法,设计创意精巧不落俗套,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巧妙结合,让满目绿色涌动滋长,让中华文化从容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名片纷至沓来。全球首条5G网络全覆盖高铁驶向冬奥,“瑞雪迎春”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让冬奥宾客赞不绝口;会徽“冬梦”“飞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等,让“中国风”与“奥运情”充分交融……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润物细无声,浸润在冬奥会的全过程。

——摘编自新华网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式浪漫”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中,乡绅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体。鸦片战争后,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动,由此也促使基层权力主体格局在竞相更易的新旧制度演变中此消彼长、渐次递进。太平军以极大的力量开始席卷南中国之时,清王朝不得不谕令各省普行团练。于是曾经处于非正式权力地位的传统士绅,便在清政府通过组织地方团练、大力推行地方军事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总体上来看,近代社会治理模式与基层权力主体的演进,经历了从地方权绅—工农群众(苏维埃时期)—参议员(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代表(解放战争时期)这样一条清晰的变动格局。参与治理的权力主体格局变动,鲜明地凸显出近代中国的激剧变动在基层社会中的历史映像。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近代早期是英国中等阶层崛起的时代,其人数和财产规模都在不断增长。中等阶层在英国乡村和城镇分别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在乡村,中等阶层主要指乡绅和约曼农,他们既是新式农业的改革者和引领者,又是乡村自治重要的参与者,撑起了乡村社会的脊梁,大乡绅作为治安法官控制着各郡县,而地产和影响力在其之下的小乡绅,则和约曼农一起担任各教区的高级治安官,担任季审法庭陪审团的成员,并有权参加对国会议员的选举。在城镇,中等阶层包括工商业者和各类专业人士,他们主导了城市经济的变革,并提供专业服务。商人和专业人士以财富为后盾,同时因其职业的必要,除了出任城市行政长官,还积极参加市议会,以共同分享政治权利。

——摘编自郝英杰《1617世纪英国中等阶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权力主体演进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基层权力主体相较于近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基层权力主体发展演变的认识。
3 .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6000年前埃及历法划分了洪水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其后又发明了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工具--影子钟。
公元前560希腊人发明了日晷(利用日影变化计时的工具),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计时工具及制定了先进的历法。
700-1000中国人开始使用水车驱动的漏刻(利用流水变化)来计时。
14世纪末机械钟在欧洲问世,主要满足僧侣生活需要。
1582格里高利历问世,即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
1656第一座摆钟出现(利用单摆定律计时)。
1847英国所有铁路使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1884全球时区制度确定,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全球标准时间。
20时间30年代末出现了更精确的石英钟(利用特定的频率振动计时)。
1952第一台铯原子钟(1500万年误差1秒左右)出现,后来世界计量大会将铯原子的振动频率作为计量秒的世界标准。
1964东京奥运会使用了第一台计算机计时装置。

——摘编自琳达·福尔米凯利(美)《计时:时间的历史与科学》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两处及以上),以时间计时演变为线索,自拟标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1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入党誓词基本特征
建党初期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阶级斗争的观点。第二,强调对党忠诚。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强调坚定信仰。第一次写入“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第二,强调做表率。随着我们党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期望日益增高。第三,强调对党有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第一,强调群众观点。第二,强调坚决执行党的决议。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二大前第一,突出党纲党章的作用。第二,突出党员的特殊身份。
党的十二大以来第一,强调党员义务。第二,强调时代特色。
第三,加入“随时准备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摘编自朱庆佳、柴通《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变迁、属性与启示》


请围绕“入党誓词的发展”和“基本特征”,任选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并进行总结。(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缔结的《南极条约》确立了和平、非军事化、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南极国际治理的重要原则。经过60余年的发展,作为南极国际治理的宪法性条约,《南极条约》已经由单一条约发展成为涵盖1980年《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91年《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等法律文件的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条约体系在维护南极和平与稳定、促进南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视为国际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典范。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不断演变、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人类在南极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能源与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南极事务内涵与外延正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南极条约体系组织化缓慢而清晰的演进过程,也让人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具有独立国际法律人格和完全法律能力,能够在更高层面统辖南极条约体系与南极事务的国际组织——南极组织的诞生。

——摘编自陈力的《南极国际治理:从南极协商国会议迈向永久性国际组织》


(1)根据材料,概括南极条约体系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极条约体系形成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表明了汉代对防止金属器外流十分重视。张家山出土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简492、493中则可见诸关塞河津禁止运出黄金、铜器的规定。相关史料的记述反映出
A.《史记》是真实可信的B.汉初保护手工业发展
C.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D.汉代冶金业高度繁荣
2022-03-2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我国先民很早便重视环境卫生的治理,其源于先民天人合一的人本理念。秦至明清,政府对环境卫生立法一直都未懈怠。先秦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汉代洒道的渴乌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洒水车,堪称一项杰出的发明。它们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性,对于推动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美两国城市化发展都十分迅速,但也随之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美国一改传统放任政策,让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解决城市问题。同时,科学的城市规划成为解决城市问题新途径。同一时期,中国近代城市承继古代城市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居民在大街上随意抛弃垃圾,随地大小便的习惯,也恶化了环境卫生问题。通商口岸城市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来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压力。但从整体上看,与同时期的欧美城市相比,近代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一兼与近代中国城市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卫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美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22-03-2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年,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年,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


概括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
9 . 论述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新概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 下简称《决议》)也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凝练,又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力回应。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形势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日趋裂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势头渐盛,南北差距持续扩大,部分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业已破产的情势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去追求并实现现代化?这便成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辉煌的成就显著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为全球发展与稳定贡献了中国智慧,因而可以鲜明而有说服力地回应这一时代课题。

——摘自《学习强国》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简要分析中国人民是如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的。(要求:表述清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2-03-14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随着战事和全球经贸往来,流感传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由于战争双方封锁信息,只有西班牙有大量报道,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致命病毒使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表明
A.瘟疫的命名有明显政治目的B.全球化促使了瘟疫发生
C.一战和全球化加速瘟疫传播D.一战的结束具有偶然性
2022-03-01更新 | 1944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