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热衷于艺术保护,喜用壮丽的教堂及美轮美奂的宫殿来装点罗马城。②许多富有才华的人文主义艺术家得到教皇与教会的赏识,并得到教会的资助与雇用。③米开朗基罗曾受雇于罗马教廷,并完成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④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叶斯二世的邀请,历时十年在梵蒂岗宫从事总名为《教廷成立及其巩固》的以教会史为题材的宏伟壁画创作。⑤与天主教相对暧昧的利益关系,削弱了他们作品中的对抗性,使人文主义在表面上与基督教精神相对和谐。

一一摘编自刘显龙《西方文化史概论》

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属于历史史实,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3)绘画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两幅名画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加以解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成立卫生部的命令中称:“卫生行政之良否,不惟关系国民体质之强弱,抑且关系到民族之盛衰。吾国对于卫生向多忽视,际兹时代,健全身体,锻炼精神,消除祲疫,洵属重要,着即设立卫生部。”据此可知,成立卫生部的意图是(     
A.保障人民身体健康B.规范卫生行政
C.改变国人不良习惯D.消除疫病蔓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对于隋炀帝的评论,历史上有以下观点:祖君彦:“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胡戟:“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这是由于(     
A.学者分析角度和立场B.学者个人才识
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
2022-08-3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19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1910年,清王朝多次派员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博览会上中国展品除以农渔牧及其副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主外,还有古玩、祭器带有文化色彩的器物,得奖的也大多是诸如景泰蓝、丝绸之类的展品。清王朝参会的展场布置既建辕门、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甚至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容像;还陈列对联、灯笼、绣画等物品。场馆的命名或称为“大清国”,意为“大清朝”,或称为“中华公所”,富含“中华文化”意味。但西方强国却对晚清中国不屑一顾,除了在会场上刁难中国人外,还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和“半开化的国家”。

——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

材料二   1951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在场馆的陈设上,凸显了天安门、国旗等,而在1956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旗与苏美英等参加国国旗并列。参会的展品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重工业展品居于突出的位置,如195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展会上,重工业品的比重为40%。参加展会的观众也改变了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除了工业品,中国还借展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海外的观众纷纷为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

——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参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塑造的国家形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参展的意义并分析新中国与晚清国家形象不同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自我检讨,“我们国民党革命了十三年,从未有指挥过自己的军队去打仗,差不多全是利用人家来打仗,一旦利害问题发生了,非但靠不住,而且会造起反来。”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彻底放弃了依靠军阀打军阀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加快创建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

——摘编自马苹《孙中山创建新型军队的积极探索》

材料二   1929年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总结道,“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两年前,我们在国民党军中的组织,完全没有抓住士兵,即在叶挺部也还是每团只有一个支部,故经不起严重的考验。现在红军中党员和非党员约为一与三之比,即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党员。”

——摘编自王天宇《中国近现代军事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革命问题的总结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中建立党组织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我党的军队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书院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只择其一二进行精讲,主要由学生自修思考。学生通过学、问、思、辩,依靠自身的观察和思考来增进学识。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名师们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也以自身高尚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书院还聘请一些德高望重和精通学术的宿学鸿儒,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书院举办的“讲会”活动,允许不同学派开展争辩。

材料二   11世纪左右,大学在西欧各地先后兴起。大学作为一种行业公会,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完全实行自治。大学教授可以同时在几个大学任教,学生没有入学方面的国籍限制。在大学论辩教学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相互交流学术,通过交流与辩论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并吸收不同的观点。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阵地,学者们质疑权威,反对宗教思想束缚,尊崇理性,反对封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的异同》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相似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积极影响。
2022-08-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面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1937年3月19日的一则报道,下述戏剧公演活动(     
“因为戏剧运动近来极为热烈,连日来大规模的公演数次,实现了苏区近年来未有之盛况,决定人民抗日剧社扩大成立。通过戏剧公演进行抗战纪念,对剧本进行审查印发,出版戏剧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A.扩大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影响B.体现了中共思想宣传的大众化
C.旨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D.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2022-08-2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表所示为晚清时期外交使节制度的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时间过程
1866年英国人赫德回欧洲休假,清政府派斌椿代表团随赫德同往
1867年清政府正式派美国人蒲安臣充当“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清政府派礼部郎中孙家谷等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1875年清政府谕旨候补侍郎郭嵩焘出使英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到1894年,清政府向外派使的国家有12个
1876年总理衙门制定了第一个《出使章程》,确定了外交官的驻使年限、权限等
A.严重受制于西方列强的政治干预B.使清政府摆脱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
C.有利于中国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D.表明清政府寻求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2022-08-26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处理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华夏民族自觉和华夏文明危机情况下形成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距,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摘编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   1895年,严复发出“亡国灭种”的警告;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与之不同的是,近代中国人以传统夏夷之辨(同“华夷之辨”)为资源,又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民族主义思潮,诸如大汉族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反传统民族主义与保守民族主义、大同主义与民粹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这使得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并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韩星《“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其描述“中国”与“夷、蛮、戎、狄”区别的角度。
(2)简述“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022-08-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2023届高三8月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皇甫浞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说:“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摘编自冯世瑜等著《中华文化论》

材料二   1922年梁启超著文说:“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词的涵义在古代与近代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中国”涵义的因素。
2022-08-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